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医院概括 >> 医院简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始建于 1954 年,是天津市历史最悠久、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是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医院现有南开院区、西青院区、静海院区三个院区,总占地面积537.37亩,建筑面积50.8万平方米,设45个临床和技术科室。医院编制床位2600张,年门急诊量303万余人次,年出院患者7万余人次。
  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坚持以预防、医疗、康复为一体,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五专道路,突出中医药特色,广泛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全面提升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形成了一批针对脑卒中及并发症、冠心病等疑难疾病的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医院在职员工32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5名,岐黄学者5名,青年岐黄学者4名,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0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7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3名,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名,天津市名中医33名。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1个。
  医院着力打造学科、专科高峰,形成了以针灸学科为龙头的学科集群,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
医院设立中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首批国家中医住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与中医全科重点专业基地、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医院始终坚持走“科技兴院,院兴科技”之路,承担各级纵向科研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2020年基于中医特色优势与科技影响力评价100所中医医院排行榜排名第4名,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综合排名第5名(针灸学、中医推拿学排名第1),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第75位。
  医院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40余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已连续举办16届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
  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心存乎仁 行止于善”的院训,坚持“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维护健康,造福人类”的办院宗旨,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管理为支撑,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中医医院,奋力开创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古韵今风 岐黄新篇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70年发展纪实
(1954-2024)

    在浩瀚的华夏文明中,中医药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历经千年而不衰,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显著的疗效,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福祉。而今,在渤海之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天津中医一附院”)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精髓与现代医学智慧,迎来了建院70周年的辉煌时刻。这是天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医药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这里,不仅是一座医疗的殿堂,更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地。

  

  

岁月如歌  砥砺前行

  回溯往昔,1954年,天津中医门诊部(医院前身)在中医药事业亟待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津门大地上生根发芽。历经70年风雨洗礼,几经沧桑,几度更名,天津中医一附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津门中医的“璀璨明珠”。作为天津中医的“殿堂”和国医大师的“摇篮”,天津中医一附院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展现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当初的“津门第一家”现已是天津市历史最悠久、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是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多次扩建与改造,天津中医一附院医疗设施日益完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飞跃,更在医疗技术、科研实力、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70年来,几代医家薪火相传、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历届学者集医道学界之经纶,崇华佗之仁术,尚扁鹊之良方,聚群力以开拓,天津中医一附院用70载悠悠时光铸就了一座中医药发展的丰碑。
  70载流金岁月,天津中医一附院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当年1800多平方米的小医院发展成为拥有三个院区、总占地面积35.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85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汇聚了众多顶尖医疗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医疗与科研阵容。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幅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感人画卷。

  

名医荟萃  匠心独运

  初创时期,一代名医陆观虎、哈荔田、赵寄凡、董晓初、顾小痴、王文锦、沈金山、胡秀章、叶希贤、陈芝圃、李少川……他们用坚实的脚步,为医院建设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培养了后继人才,也为天津中医一附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如今,天津中医一附院汇聚了强大的名老中医阵容,学术影响力名扬海内外。多年来,先后与德国、法国、瑞士、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阿曼等40余个国家建立医疗、学术合作关系,每年接待海外患者逾千人、进修生数千人,中医特色名扬四海。
  天津中医一附院在职员工320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5名、岐黄学者5名、青年岐黄学者4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9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3名、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名、天津市名中医27名,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1个。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从事中医、针灸医教研工作60余载。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技术理论体系,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个性化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石氏中风单元”疗法。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右一)为患者做针灸治疗

  已故国医大师阮士怡,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近70年,创造性地提出“心-脾-肾三脏一体”学术思想及“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设想,并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国医大师阮士怡(右一)为患者诊治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躬耕中医药事业50余年,创立“湿浊痰饮类病”学说及证治体系。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患者诊治

  庞大的杰出人才队伍,雄厚的技术实力支撑,引领天津中医一附院高质量发展,使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得到有力保障。

大医精诚  誉满津门

  天津中医一附院秉承“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价值观念,坚持“心存乎仁,行止于善”的院训,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温馨的健康服务。
  天津中医一附院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广泛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全面提升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形成了一批针对脑卒中及并发症、冠心病等疑难疾病的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天津中医一附院紧紧围绕“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医院”这一宗旨,在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上,优化就诊流程,加强服务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
  率先在全市推出了多种预约就诊模式,极大地缓解了患者挂号难、等候时间长的难题;实行无假日全天门诊,均衡上下午出诊诊次,增加周末出诊医师,解决了群众公休日看病难的问题;多学科诊疗(MDT)门诊增至5个,形成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多学科协作、个性化诊疗的服务模式;特色疗法中心开诊,搭建优质、高端、完善、便捷的中医技术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特色健康服务;医师-药师门诊开诊,提供用药评估、用药咨询、用药教育、用药方案调整建议、随访及用药指导;门诊患者服务中心窗口前移,国医堂优化就诊流程等,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采用自动化的快速出药系统,减少患者候药时间,同时推出中药代煎送药到家服务。
  一系列惠民便民服务措施,以及广大医务人员的良好医德、精湛医术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许。

  

立德树人  桃李芬芳

  

  天津中医一附院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扣“教书育人”“百年树人”的理念,同时将院训“心存乎仁,行止于善”融合其中,抓住党和国家振兴发展中医药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乘势而上,取得跨越式发展。
  当前,天津中医一附院承担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并面向国家及天津市开展中医专业培训及继续教育、进修工作,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天津中医一附院当前设有二级教研室15个、三级教研室43个;具有课堂授课资格教师503人,临床带教资格教师784人,硕、博士研究生导师23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8人。
  近10年,天津中医一附院教学规模稳步扩大,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天津中医一附院始终坚持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提升学生中医经典掌握水平、中医临床技能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聚焦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增强医院服务社会能力,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天津中医一附院坚持以激励教书育人为导向,秉持师德为先、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面向全院教师开展了各级各类教师的评优评先工作。
  天津中医一附院参与主编“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2人次,完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5部,开设国家级课程3门,培养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中医药创新团队1个。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2人次,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人。近10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奖项10人次。

博采众长  创新突破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天津中医一附院着力打造学科、专科高峰,形成了以针灸学科为龙头的学科集群。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重点学科10个、中医优势专科13个、重点专科13个。
  近10年,天津中医一附院更是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为契机,推进学科建设,认清差距、找准方向、开门问策、以评促建,敦促32个学科制定发展规划,形成了建设一流医院、一流学科的“医院学科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已取得部分成果。获批“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天津市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
  科研平台建设是医院提高科技水平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为优化整合医院的科技资源,天津中医一附院明确了“优势学科带头,提升平台建设能力”的平台建设发展方针,以国家级平台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成功申报并建设国家中医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1个,其中包括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1个,其中2014年后获得10个,包括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5个。牵头承担各级纵向科研项目873项,其中国家级210项、省部级42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0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

踔厉奋发  扬帆远航

  

  在70年的流金岁月中,天津中医一附院所实现的四次事业腾飞,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中医药政策,得益于正确的办院方向,得益于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得益于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生逢伟大时代,何其幸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津中医一附院将继续秉承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管理为支撑,努力建成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院,努力建成代表中医药最高水平的国家医学中心,奋力开创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人类健康福祉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
  芳华七秩,未来可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荣誉史 >> 点击查看详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