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名医名家 >> 天津市青年名中医
刘爱峰

  个人介绍:

  刘爱峰,男,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骨伤科科主任、教研室副主任,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天津市青年名中医、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天津市“131”第二层次人才、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青年创新能手、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意大利安科纳联合大学医院访问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分会保膝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保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指委中医骨伤科学课程联盟理事、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天津医疗健康学会运动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委、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审稿专家。

  临床特色:

  刘爱峰率先开展“七日病房”、“日间手术”和“无陪伴病房”,首次开展骨伤科教学手术直播。作为医院巡诊医疗队队长,三次带队参加上海、天津海河医院和内蒙古抗疫,并圆满完成任务。他引进具有中医伤科理念的HTO、UKA保膝新技术和虚拟和现实的MR技术在手术中的运用、引进UBE技术在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开展全市首例B超引导下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椎骨折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他首次把现代高端科技3D打印技术及下肢全长影像学测量技术应用到临床。

  学术成就:

  刘爱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参与2项,天津市科委课题2项,主持天津卫计委项目2项,主持天津市体委重点课题1项,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1项,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病防治交叉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中管局横向课题3项。他以第一作者发表代表性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11篇;已授权专利6项(第一);参编著作4部(主编1部、副主编1部),其中2部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第3和第5),教材5部(副主编3部),参与制定专业指南3项。他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第一)、实用新型专利5项(第一)。2022年他获得第三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第一)、2023年获产业融合发展@新⼯科创新⼤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第一)、202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一等奖(第一指导教师)。他是第二批天津市中医经典临床高级人才班学员,培养博硕研究生共计32人。他将手术直播教学、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教学引入临床规培带教,培养规。他培养学生近百人,作为国家中医巡诊医疗队员三次进藏,并圆满完成任务。他获得首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学基本功竞赛优胜奖;天津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创新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国中医药行业教学比赛获得第三名;连续3年度被评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医院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被评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作为中医骨伤专业建设负责人,2020年他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骨伤教研室为依托成功复招中医骨伤专业并开始本科招生。作为天津市脊柱关节科普基地负责人,开展科普宣传上百次。

  学术思想:

  1.“骨、筋、肉”辨证体系在伤科疾病中的构建和应用

  刘爱峰认为“骨正”稳定而不弯曲,“筋柔”坚韧而不强硬,“肉实”灵敏而不痿弱,即为“骨正、筋柔、肉实”。慢性筋骨病属于中医“痿”、“痹”范畴,病在五体。而其发病则与筋骨肉三者动静力失衡密切相关,三者在致病上相互影响,终至“骨失其正、筋失其柔、肉失其实”。“筋骨肉”为核心,通过“实肉”达到治疗和防病。肉起主动作用,肌肉的运动牵拉筋,带动骨的各种活动。在骨病或骨折的恢复过程中,肌肉的生理平衡的恢复直接影响筋和骨的修复能力。通过对“筋骨肉”对应解剖结构、功能及其生理病理相互影响进行论述,明确“骨正、筋柔、肉实”理论内涵,对“筋骨肉”辨证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临床上具备了完成该理念的各项技术储备。在医改进入深入阶段,骨伤科逐渐体现出发展张力。

  2.补肾活血理论体系在伤科疾病中的构建和应用

  刘爱峰基于中医伤科“五体辨证”和“五脏辨证”明确退行性疾病的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兼血瘀,病性为本虚标实。通过“五体辨证”以“筋骨肉”辨证为核心结合“五脏辨证”以“肝肾脾”为核心辨证,补肾活血法在退行性疾病应用可以益肾壮骨、活血柔肝。他研究证明补肾活血法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和归巢,改善膝周血供情况,通过改善膝关节周围微循环障碍,缓解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高张力状态,减轻肌肉及附着点的过度牵拉,矫正下肢力线,从而达到“筋柔骨正肉实”的状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