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名医名家 >> 天津市名中医
王金贵

  王金贵,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一、个人专长

  王金贵教授致力于中医“杂合以治”综合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擅治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综合征、脊髓侧索硬化症、紧张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月经紊乱等,形成了“针推引其经,方药调其脏”的治疗特色;对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形成“针推熨拓治其标,口服煎丸治其本”的治疗特色,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颈椎病、膝骨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见长;对于小儿肌性斜颈、马蹄内翻足、脊柱侧弯、髋关节发育不良、语言、运动、社交功能发育迟缓等儿科病证,形成“急则遣方用药,缓则小儿推拿”的杂合以治治疗特色。王金贵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5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主持制定国家诊疗方案、指南、临床路径、操作标准6项,取得国家专利11项。主编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推拿学》等国家规划教材17部,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2部,获得省部级著作奖4部。

  二、从医经历

  王金贵教授1988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进入了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已34年。在其三十余载从医历程中,他早已褪去年轻时的青涩,而是由一名年轻的小大夫变成了一位睿智从容、被患者亲切称赞为“全能型专家”的天津市名中医。但他唯一始终不变的是对中医的深沉热爱以及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

  1.机缘巧助业医路

  天津是近现代武术之乡,王金贵教授出生在滨海新区的塘沽地带,儿时耳濡目染,便对身边很多练武的大人们“捏胳膊拿环”(旧为伤科代称)的手艺很感兴趣,虽未正式拜师却也学了一些功夫招式,同时也掌握了几手简单的推拿手法。到了少年时期,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滨海一带也被地震殃及,王金贵教授亲眼目睹了因为髋关节脱位而痛哭流涕的七尺男儿,在专家妙手施治下,神奇恢复直立行走以及下肢腿骨折而绝望的老人,在专家紧急救治下,重铸生活信念,这些都深深镌刻在他年少的记忆里,坚定了他从医的毕生信念,参加高考时毅然决然的报考了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五年的中医专业学习奠定了他初步的中医理论基础,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了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开始了他的业医之路。

  2.而立喜获名医助

  王金贵教授的博士生导师是刘公望教授,刘老被公认为中医学院的“百科全书”,方脉功底深厚,他博览群书,无论是中医经典还是各家理论,无不涉猎。在老师的影响以及指导下,王金贵教授从内、妇、儿到伤科的角度对中医临床400余个方剂逐一进行了临床验证。这些中医理论功底的积累也为王金贵教授日后以中医综合疗法,内外兼治、涉及多专科疾病的全方位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金贵教授的共同博士研究生导师是石学敏院士,他在石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指导下,创新性提出了“通督疏经”针刺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强化了在软组织损伤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针推结合,也促进了他后来“针推方脉,杂合以治”思想的确立。也是在石院士的鼓励以及支持下,王金贵教授从科室的年轻大夫一跃成为全院当时最年轻的科主任。

  3.不惑亦然砥砺行

  随着理论功底的不断深厚,临床水平不断提升,王金贵教授也因其突出的成绩,在不惑之年获评天津中医药大学首批中医师带徒导师。在这批专家里不乏石学敏、张伯礼、阮士怡等中医大家,而他却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尽管如此,他依旧保持着严谨学风,注重积累传承向发挥创新的转变,教学相长,时常与徒弟因为学术问题讨论到很晚。在这期间,他拜在了全国名老中医黄文政教授门下,也进一步提升了他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重视“气血调节”是黄老治病特色。王金贵教授在其启发下,一方面将气血平和引入到疾病的治疗中。而他的门诊患者也由以往单一的颈腰腿病患者群,病种逐渐地丰富起来,帕金森、脊髓侧索硬化等一批临床疑难病患者也都慕名前来就诊。自此,王金贵教授也从一名针灸推拿医生,逐渐成为“针灸熨拓煎丸之法无所不备”的临床“杂病”知名专家。

  4.杂医蜕变向名医

  对于经方的信手拈来,源于他持之以恒的经典背诵;对于中药的布阵得法,源于他经久不变的近与病谋;对于手法的应用有神,则源于他长期以来的手随心动。经过临床多年的锤炼,以及自身的不断努力,王金贵教授实现了从“杂医”向“名医”的蜕变,成为了全国优秀临床人才、天津市名中医、岐黄学者。

  三、临床工作情况

  在临床工作中,王金贵教授治疗病种涉及多个专科,包括伤、内、外、妇、儿科。基于此,王金贵教授秉承中医“整体观念”及“杂合以治”思想,提出对于疑难病证应“针灸熨拓煎丸之法,无所不备”。他总结出系列诊疗方法:内妇疾病的“针推引其经,方药调其脏”;伤科疾患的“针推熨拓治其标,口服煎丸治其本”;儿科病证的“急则遣方用药,缓则小儿推拿”,使推拿疗法发挥了最大效能。

  他擅于中医思维的运用,出奇致胜,屡起沉疴,使常规疗法难以治愈的疾患都得到有效解决。从痉挛性斜颈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西医的不治之症,多数客观理化指标有了改善,并已痊愈。从小儿不明原因的高热到老年顽固性椎管狭窄,绝大多数得以康复。因此,患者盛赞他为“全能型专家”,使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为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探索出了一套有规律可循的有效方法。

  王金贵教授挖掘整理十一项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应用于临床,并被吉林、云南、新疆、广西、福建、山西、等全国多地引进使用,不仅使丰富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也让传统中医外治疗法焕发出勃勃生命力。与此同时,王金贵教授成功打造了“津沽推拿”中医品牌,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推拿流派。他创立的“津沽脏腑推拿”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首批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已推广至全国,带动了全国推拿专业在治疗内科病方面的发展。他主持制定的国家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被全国普遍使用,为中医临床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主要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

  (一)司外揣内,杂合以治

  王金贵教授认为中医传统治法多种多样,各有所长,有以扶正为长者,有以祛邪为长者,有以调整脏腑、或阴阳、或气血为长者,又均有自身的局限性,但离不开中医诊治的病机特点。特别是伤科、内科、儿科的疑难杂症大多属于或久病入络而经脏受邪,或病机传变而错综复杂,所以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单一的施治手段多半不能适应病情变化,必须采取多个手段方法“杂合”配伍,内治、外治相辅相成,方药、推拿、针灸等疗法并用,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伤科疾病

  伤科疾病多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内经》中论述,“风、寒、湿三邪杂至,合而为痹”。在此基础上,王金贵教授精研内经及各家学说,学而不泥,总结风寒湿邪由外向内传变的规律,提出了他的理论与方法“久痹穷及肝肾”:初痹邪闭脉中,经气无所行,以至气瘀不通,由气滞血,加重痹证;日久不治或失治误治,久痹入脏,穷及肝肾。对于这种虚实夹杂之证,其方法为:“针推熨拓治其标,口服煎丸治其本”。

  2.内科杂病

  对于常规疗法束手无策的内科疑难杂病,王金贵教授多采用内外兼治。在中医传统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疑难杂病症候表现辨证分析,立足于“久病入络”的学术思想,以内服汤药与推拿等外治疗法协同配合,他总结出“以针推引其经,方药调其脏”这种“联合疗法”出奇致胜,目前在治疗帕金森、痉挛性斜颈等运动障碍疾病,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亚急性联合变性、运动神经元病等西医的难治之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小儿疾病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病邪所损害,若治疗及时、方法得当,常能随拨随应、迅速康复;否则,又会迅速传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王金贵教授提出“急则遣方用药,缓则小儿推拿”,盖因《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云“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若用药太过则伤其正,所以急病则先以药投之,中病即止,而后辅以推拿调之。

  (二)由道而术,各司其属

  1.伤科疾病

  王金贵教授始终坚持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改变以往软组织损伤疾病“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空间性以证分型的固有模式,以“恒动观”把握和总结颈腰椎病等软组织损伤疾病发生发展时相性规律,并根据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验证,创新性提出“时相性辨证施治”“手法适时应用”理论。

  2.内科杂病

  王金贵教授始终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传承和发展脏腑推拿,兼容并蓄,学古而不泥古。古法腹部按摩重视气血,认为“人身以气血为本,气血不足则人弱,气血不畅则人病,气血停止则人死,按摩治病之原理就是行气血、通经络”;津沽民间捺穴疗法也尤其重视调气,认为“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他将二者加以融汇创新,形成“津沽脏腑推拿”,并且挖掘、丰富了其理论体系,结合其自身的临床体会,提出“调气通脉、调畅三焦”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脏腑推拿治疗以调畅气机,调节贯通经脉气血为主,并畅通三焦,促进气化功能,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整脏腑的目的。“调气通脉、调畅三焦”学术思想在指导推拿辨证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小儿疾病

  王金贵教授在儿科治疗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形成了以“脏腑体质辨证”为依据,“五脏生克制化”为原则的小儿推拿理论方法体系。他率先提出了小儿推拿“核心特定穴”思想,科学提炼古今临床文献中应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作为小儿推拿治疗的基本组方,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和“五脏生克制化”指导辨证选穴。他指出小儿推拿用穴如同用药,需“君臣佐使”分清主次,以核心特定穴为君,纲举目张,用穴少而精,形成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增强临床疗效。

  五、中医药传承情况

  王金贵教授分别师承隋卓琴、陈志华两位老师,在系统梳理天津地区推拿名家学术思想基础上,融合其30余年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津沽推拿”流派,包含三大主要分支:津沽伤科推拿、津沽脏腑推拿、津沽小儿推拿。  

  津沽伤科推拿基于推拿名家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百年传承,在王金贵教授手法适时应用指导下以及科室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时相性辨证施治理论”,并融合李墨林穴位按摩手法、叶希贤正骨手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松筋易骨推拿法”。

  津沽脏腑推拿是王金贵教授在继承古法腹部按摩基础上,整合民间捺穴疗法,并加以融汇创新,最终形成的一个全国标志性的推拿流派。其是以层按、捺、揉、推、运为技术核心,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基础之上,建立“通脉调气”理论。

  津沽小儿推拿是以“固护中州”为理论核心,创新性地将腹部推拿巧妙地运用于小儿推拿体系中。以腹部推拿的作用力直接刺激小儿腹部的“有形之脏”,佐以推拿刺激体表核心特定穴,通过表里关系整体调节“无形之脏”,将“有形”与“无形”有机整合。

  王金贵教授带领团队编著的《津沽伤科推拿》、《王金贵脏腑推拿心法》、《视频+图解津沽小儿推拿》代表着津沽推拿三大分支理论方法体系的全面形成。为了更好的将“津沽推拿”传承下去,他打破了传统的师带徒传承模式,利用现代多种教学形式广为传播。他带头主编并参编多部国家规划教材《推拿学》、《推拿治疗学》、《推拿手法学》、《脏腑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等,并通过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老年大学授课,将津沽推拿理论方法体系教授给新一代的大学生及老年朋友。同时通过规范化培训、举办国家级继教等平台,累计培养学员1000余人,足迹遍布港、澳、台、美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各地。

  六、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和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整体观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人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只有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对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弘扬中医学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促进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人才培养

  ·新生寄语

  2020年9月,王金贵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鼓励新生“选择医学,要树立使命感和责任心;要博学多闻,知行合一;要转变角色,提升自我”并表达了希望莘莘学子们扬帆起航,尽情释放青春的力量,追求梦想,不负韶华的美好祝愿。

  ·教学理念

  夯实中医理论基础,抓住推拿学科核心特征,将传统推拿学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拓展成为课堂教学、实训教学、临床教学三个阶段,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思想,引入PBL教学模式、标准化病人等先进理念,建立“三段式”推拿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应用能力,突出推拿特长,学、用一致,以提高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推拿专业人才。在保证推拿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突出推拿科在治疗软组织损伤疾病、功能性内科病和小儿疾病的优势,将科室主持承担的103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有机融入实践教学中,并强调中医思维贯穿教学全过程,打破以往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推拿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有机整合在“三段式教学”教学体系中,建立具有启发式思维的实验教学方法。

  ·教学荣誉

  时间

  荣誉

  2018年

  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2年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培养学生

  王金贵长期在教学一线指导本科生、研究生。截至2023年5月,王金贵已培养博士、硕士毕业生近40名。

  八、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2006年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6年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奖三等奖——《老年常见病推拿治疗图解》《常见内科疾病推拿治疗图解》

  2007年

  整脊医学突出贡献专家

  2008年

  “天津中医药大学‘131人才工程’青年名医”

  2008年

  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2009年

  首届全国脊诊整脊推拿优秀管理人才

  2012年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2016年

  天津市名中医

  2018年

  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2019年

  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9年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0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1年

  岐黄学者

  九、社会任职

  时间

  兼职机构或单位

  职务

  2016.10-2020.10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2010.12-2014.12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四届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014.12-2018.12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五届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010.8-2015.8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推拿结合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2002.4-2005.4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

  委员

  2011.3-至今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会

  常务理事

  2006.9-2010.9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专业软组织损伤临床研究学科委员会

  执行主席

  2005.12-2009.12

  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

  常务理事

  2017.8-至今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

  常委

  2005.12-2009.12

  全国脊诊整脊技术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000.11-2004.11

  中国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08.5-至今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06.8-至今

  天津市劳动保障学会医疗保险分会

  委员

  2005.12-至今

  天津市医学考试命题专家委员会

  委员

  2008.12-至今

  《环球中医药》杂志

  编委

  2012.1-至今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常务编委

  2007.12--至今

  《中华中医药杂志》

  审稿专家

  2007--2011

  “十一五”推拿重点专科协作组专家指导委员会

  委员

  2013.11--至今

  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评审专家

  评审专家

  2015.3-2017.3

  天津市保健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中医干部保健专家

  保健专家

  2015-8-2019.8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推拿结合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015-11—2019-11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

  副会长

  2016.1—至今

  天津中医药编辑部编辑委员会

  编委

  2017.7—2019.1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适宜技术评价与推广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018.10—2022.09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

  名誉副主任委员

  2018.6—至今

  贵州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

  学术顾问

  2019.12—至今

  岳阳市中医医院

  客座教授

  2022.2—至今

  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委员

  2022.8—至今

  天津市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