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名医名家 >> 天津市名中医
杨洪涛

  杨洪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副总编辑。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防治工作30余年,以肾脏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原发性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继发性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经验丰富。目前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SCI 论文 30 余篇,出版图书 6 部。近年来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1 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2项在研)。2022 年获评杨洪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入选首批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

  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一、衷中参西,继承创新

  (一)病证互参,整体认知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杨洪涛教授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结合疾病的发病特点及进展规律,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急、慢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中,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伴基质增多、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是共有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抗免疫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有十分有益。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祛风湿类中药对于免疫的抑制作用较强,杨教授将此理念引申到肾脏病的治疗上,用青风藤、络石藤、威灵仙等祛风湿通经络之品,在减少蛋白尿方面屡获良效。肾病综合征时,血中抗凝血酶的丢失及凝血因子的增多,属中医“瘀血”范畴,常用水蛭、地龙、土元、丹参等活血化瘀通络之品来改善机体的高凝状态。

  高血压与肾脏病关系密切,长期高血压造成肾小球结构上的不可逆性损害,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对此,他提出“瘀血顽痰阻于肾络”的病机认识,总结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上选用夏枯草、生牡蛎、僵蚕、半夏、地龙、土元等活血软坚。对于糖尿病肾病而言,肾功能受损与体内长期高血糖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治疗上他强调平稳控糖以从根本上减轻肾脏的损伤;同时加用生地、葛根、山药、黄连、丹参、鬼箭羽等药以增强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之力。

  (二)继承创新,灵活辨治

  疏利少阳法是黄文政教授针对慢性肾炎提出的治法,指通过疏通少阳三焦气机、通调三焦水道,配合健脾益肾、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诸法,使精微得以封藏,浊邪得以排泄,最终恢复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杨教授师承黄文政先生,临证十分重视疏利少阳法的使用,以柴胡、黄芩为主药来实现对少阳三焦的整体疏调作用。

  在重视疏利少阳的基础上,他指出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发挥离不开肾阳的温煦作用,因此,将温补肾阳与疏利少阳相结合,使寒痰瘀血得以消散,三焦通路得以通利。临证常用附子、仙灵脾、杜仲、巴戟天、菟丝子等药壮少火以生气。

  辛通畅络法是曹式丽教授基于“络以辛为泄”原则创立的治疗大法,指运用辛味药的宣通行散作用来治疗络脉痹阻不通病证的方法。肾脏病慢性进展过程中产生的湿、痰、浊、瘀,结于脏腑阴络,胶着难解,一般药物难达病所;而辛味药物能散能行,走窜通络,既能透达络邪使之外出,又能引药入络以达病所。

  杨教授师承曹教授,临证注重辛通畅络法的运用。对于血尿持续不消者常加用地龙、土元等以化瘀通络。蛋白尿顽固不减者,尿中常见大量泡沫,此为风动之象,因风性开泄,影响肾脏封藏功能,基于此,他拓展了辛通畅络法之内涵,用青风藤、威灵仙等以祛风除湿通络。在运用辛通畅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将温阳法与辛通畅络法巧妙结合,借阳气发散、推动之力以增强辛通畅络之效应。

  二、重视阳气,擅用附子

  “凡阴阳只要,阳密乃固”,在治疗上杨教授强调要时时固护阳气。阳虚轻者选用甘温之黄芪、党参即可;甚者可用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对于体内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者,杨教授大胆选用附子,常可使沉寒痼冷得以祛除,并改善患者的阳虚体质。在参阅古今医家应用附子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诊疗经验,总结出附子适应症:

  附子症:神疲,面色白或晦暗,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或膝以下清冷,尿清,便溏等。

  附子脉:脉微弱,沉伏,细弱。其中双侧尺脉沉细无力、右尺为甚,是应用附子的要点。    

  附子舌:凡舌淡胖苔薄白或水滑或白腻,边有齿痕,或舌色虽暗但舌质较嫩,多有津液,即舌无热象者。

  附子症、舌、脉俱见,使用附子自为对症,但有时患者症状不会表现得如此全面,此时关键在于舌脉的判别,舌脉符合,即可运用。用药剂量要注重循序渐变。初始多由小量起用,一般用量多在15g~70g之间。同时中病即止,不可久服。煎服方法得当亦是减轻附子毒副作用的重要环节,附子用量在30g以下时,先煎半小时即可;40g~70g时先煎1小时为宜。

  临证时,常以附子、肉桂、干姜合用,同补三焦之阳气;加用熟地取阴中求阳之意。同时用黄芪、太子参与附子同用以防壮火食气。附子剂量超过30g时常配伍磁石30g或生牡蛎30g以监制附子辛燥升浮之弊。用药后出现咽喉肿痛等热象者,常合用砂仁、黄柏、肉桂以引火归元。

  三、溺毒内蕴,温肾化浊

  (一)肾虚浊停,温肾化浊

  杨教授经多年临证实践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其症虽虚实并见,然以阴阳辨识,却总以阳虚证居多。肾阳衰亏,则余脏腑之功能低下,湿浊瘀血内生。基于此,他提出温肾化浊法,即在温扶肾阳的基础上,佐以利湿祛浊、化瘀通络,以标本同治。针对患者虚实夹杂的病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扶肾颗粒。扶肾颗粒由黄芪、当归、仙灵脾、陈皮、半夏、熟军、丹参、鬼箭羽8味中药组成。以补益脾肾、益气养血之黄芪、当归、仙灵脾为君,以和中降浊之陈皮、半夏为臣,活血化瘀、祛邪解毒之熟军、丹参、鬼箭羽共为佐使。诸药合用,融“和”“消”“补”三法为一体,共奏温阳化浊之功。

  (二)因势利导,逐邪外出

  除内服中药之外,杨教授将外治法引入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治疗之中,使用结肠透析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法,一方面使中药透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将血中的毒素吸附到结透液中进而肠道排出。灌肠中药多以生大黄、生牡蛎、丹参、制附子、蒲公英等为主。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常出现持续性皮肤瘙痒,多由尿毒素在皮肤的蓄积所致。杨教授制定了泄浊解毒、调和营卫、祛风止痒的治法,常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调和营卫;同时用赤芍、防风、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土茯苓、大黄炭、萆薢、蒲黄炭等以泄浊解毒。同时,对于皮肤瘙痒较为严重者,嘱其用该药液湿敷患处,或进行皮肤熏蒸、药浴,使药力直达病所。

  四、小结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杨教授倡导中西医结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取现代医学长处,并将之应用于慢性肾脏病诊治中;临证重视师承,在灵活运用疏利少阳、辛通畅络法的同时,将温阳法与之相结合,拓展了二者的内涵;强调时时固护阳气,擅长运用附子治疗多种内科疾病;针对慢性肾衰竭的溺毒内停的病机特点提出温肾化浊法,并创立扶肾颗粒;将外治法(皮肤熏蒸、结肠透析)应用于慢性肾衰竭,丰富了慢肾衰的治法,临床疗效显著,可为同道借鉴学习。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