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名医名家 >> 天津市名中医
胡思源

  胡思源教授(1963~),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管理局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市名中医,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和以儿童中药为重点的中药临床评价工作三十余年。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监局药品技术审评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药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委员会常务理事、DMC与价值评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1981年,考入长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有幸得到任继学国医大师、王烈国医大师等中医名家的授业解惑。任老师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鲜明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案,王老师衷中参西的临证思路和屡试不爽的儿科效方,对其影响颇深,效法至今。1986年,入读天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师从津门名医李少川教授。李老师擅长以中医药治疗癫痫、肾病等儿科疑难病症,在遣方用药上推崇顾护脾胃的学术观点。2003年,考入国家中医管理局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侍诊津门名医陈宝义教授。陈老师在国内率先倡导“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其宗法不宗方,擅长依据中药的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结合现代药理,灵活运用。2005年,考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博士研究生,师从岐黄学者马融教授。马教授既在运用中医药诊治小儿神经精神疾病方面名震遐迩,又在儿童中成药的循证评价中有颇多建树。老师们的学术思想、精湛医术和医者仁心,都对胡思源教授的从医之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学术思想】

  胡思源教授秉承“临证诊疗,倡导病证结合;立法遣方,推崇顾护脾胃;用药精练,合参现代药理;成药选用,重视循证依据”的学术思想。

  • 临证诊疗,倡导病证结合

  在临证诊疗中,倡导病证结合模式。病,指西医的“疾病”;证,指中医的“证候”。他认为,西医疾病诊断,主要用于判断预后和寻找中医药临床优势定位;而中医辨证,主要是为了指导治疗,即如何确立治法,遣方用药。只有做出明确的西医疾病和中医证候诊断,才能准确判断患儿的预后转归,解决患儿的治疗需求。中医儿科是个小内科,虽以肺、脾两系疾病为主,但心、肝、肾系疾病也不少见,传染病更是高发,这就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中医儿科医生必须掌握儿科常见疾病和专科特色疾病的国内外、中西医诊治新进展,才能适应这个行业、这个时代。

  • 立法遣方,推崇顾护脾胃

  胡思源教授继承古今儿科名家名医的学术精华,在临证诊疗、立法遣方中,特别推崇顾护脾胃。他认为,小儿脾常不足,不仅脾胃疾病要保证其升降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其他系统疾病也要时刻关注脾胃功能,防止脾胃功能受损。例如,儿童热性疾病多见,常用苦寒之药味,他的处方中,常加用焦三仙等消食导滞药味,以防苦寒损伤脾胃。再如,儿童遗尿,他常于收涩止遗药中加山药、四君子汤以运脾除湿、升提止遗,补后天而实先天。藿连保和汤更是胡教授临床常用方剂。该方为古方藿连汤和保和散的合方,主要作用是芳香醒脾、运脾和胃。临证加减应用于虚象不著的脾胃疾病,每获佳效。

  • 用药精练,合参现代药理

  胡思源教授崇尚经方学派,用药精练、理法分明,反对不分主次、药味堆积的大处方。他主张,在临证处方之时,既要秉持辨证遣方用药的中医基本理念,又应合参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果,合理配伍,相得益彰。例如,治疗小儿便秘,他总结出临床常用的蒽醌类药味,并根据作用的峻缓程度予以排序。慢性便秘,常用相对和缓的决明子、制何首乌、芦荟,而急性便秘,则用番泻叶、大黄、虎杖等。再如,对于小儿水样腹泻,根据止泻的作用强度,可选用蒙脱石、寒水石、滑石。对于急性心肌炎及早搏,可以选用具有抗肠道病毒作用的虎杖、贯众,抗早搏作用的苦参、羌活等。对于坏死性淋巴结炎、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大剂量具有类激素样作用的炙甘草、生甘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 成药选用,重视循证依据

  胡思源教授认为,儿童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应依据循证证据,可参考相关病种循证诊疗指南。在缺乏高级别循证证据时,应以人用经验、专家共识为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儿童中成药存在着“四少一多”(品种少、剂型少、规格少、标识少和含有毒性药材多)现象。其中,标识少主要是上市前没有经历临床研究阶段的原因。因此,开展设计合理、实施规范的儿童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应大力提倡。

  【诊疗心得】

  胡思源教授在儿童肺系疾病、脾胃疾病、心系疾病和肾系疾病的诊疗中具有较多的经验和心得,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创立了系列方药。

  • 以清心解毒、顾护气阴、活血散瘀法治疗小儿急性心肌炎

  小儿急性心肌炎属于中医学“温病”“心悸”“怔忡”等病证范畴。胡思源教授在继承陈宝义老师学术经验基础上,提出外感邪毒,侵入心体,壅滞血脉,伤及心用,造成心之气阴损伤的基本病因病机认识,以清心解毒为主,兼以顾护气阴、活血散瘀立法,创立了清心汤,用于小儿心肌炎热毒侵心证。

  • 以增液润通、行气消导法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

  儿童功能性便秘,又称习惯性便秘、单纯性便秘,属于慢性便秘范畴。本病在古籍中,称为“平素便难”“常便难”,认为是“血不足”所致。宗《内经》“大肠者,传导之官”“大肠主津”之旨,胡老师认为,儿童FC的发生,引起阴津亏损、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津亏虚,以及刻意憋便,糟粕积久化热,损伤阴津,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肠燥失濡,糟粕内停,气滞不行。治疗当以增液润通为主,辅以行气、消导、软坚之法除糟粕,以标本同治,临床常用自拟通便方加减治疗。此外,胡老师还认为,小儿慢性便秘切忌滥用苦寒,攻下过猛,往往欲速则不达。治疗当从小剂量开始,直到调整至排便无痛苦的粪质形态。治疗时间至少4周,甚至更长时间。时间越久,越有利于患儿建立起正常的排便规律,但要注意安全性问题,含有蒽醌类成分的中药饮片,不宜大量或长期应用。

  • 倡导虚实辨证,以调理脾胃法为主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

  儿童功能性腹痛,罗马Ⅳ标准称之为“功能性腹痛-非其他特指(FAP-NOS)”,属于慢性腹痛范畴。胡思源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皆与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有关,临床常见偏实之气滞证和偏虚之气虚证。其中,气滞证多由肝气郁滞、中焦气机失调所致,患儿因腹痛较重常来就诊;气虚证,多由脾胃虚寒,中焦气机阻滞而成,患儿常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痛势不剧。治疗上,气滞证,选用自拟佛芍腹痛方化裁,以理气和中、平调寒热、缓急止痛。

  • 以消食清热、理气导滞法为主治疗小儿积滞

  积滞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医儿科特色的临床常见病种,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本病迄今尚无西医病名与之完全对应,往往用“消化功能紊乱”加以概括,以上腹部胀满或疼痛为主要表现者,与西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近似。胡老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乳食不节,饥饱无常,或所愿不遂,肝郁气滞,以致食滞胃肠,脾胃受损,气滞不行。食滞胃肠,易于化热,故临床以食积化热证最常见,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舌苔黄厚或腻,手足心热,烦躁夜啼,口臭,大便臭秽,便秘等。治当消食导滞、清热和中,常用藿连保和汤化裁。该方来源于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 “藿连汤”和“保和丸”原方,具有消食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