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2020年媒体新闻 |
2020-12-23《每日新报》数九寒天话养生 盘点生活中健康之道 |
2020年12月28日 |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由此可见,在这个阶段养生的主要原则应是封藏为本、敛阴护阳、避寒就暖。那么我们就从饮食调养、生活起居和运动调养三个方面来聊一聊数九寒天的养生之道。 又到了一年中吃羊肉的最佳季节 【冬季相宜食材】 羊肉、狗肉、牛肉、猪肉、黑木耳、黑芝麻、黑米、腰果、核桃、栗子、松子、各类蔬菜、水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以羊肉为例:冬季人体的阳气潜藏,容易出现手足冰冷、气血循环不良的情况。中医认为,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 【推荐食方】 1.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250g,切块,当归30g,生姜15g。加水煎至羊肉烂熟,去滓取汁服。 2.补中羊肉粥:羊肉250g,切成小粒;大米(或粟米)180g。加水煮成粥。酌加食盐、生姜、花椒调味食。可分作2~3次食。 3.核桃抗衰膏:核桃仁200克,黑芝麻100克,松子仁100克,蜂蜜200克,黄酒500毫升。 将松子仁、黑芝麻、核桃仁一同捣成糊状,入砂锅中,加入黄酒,文火煮沸约10分钟,加水1000毫升,煎煮约60分钟,徐徐加入蜂蜜,搅拌均匀,直至膏成,冷却装瓶。每日2次,每次服食1汤匙,温开水送服。 生活起居应以“收敛封藏”为原则 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 冬季保暖应注着重在三个部位 1.头暖。“头诸阳之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头部保暖非常重要,特别是中老年人外出一定注意戴好帽子,防止寒冷刺激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背暖。人体背为阳,为督脉循行之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腧穴的影响引发内脏疾患、腰酸背痛、颈椎病、腰椎病以及上下肢肌肉及关节疾病。 3.脚暖。冬季养生以养肾为先,足底乃肾经起始之所。一旦脚部受寒,可引发肾精肾气受损、经脉寒凝,导致内脏疾患、血管病变,还可使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引发外感。因此冬季外出要保证鞋袜足够保暖;睡眠时可在下肢特别是足部增加被褥;睡前更应经常足浴。 【冬防烫伤】 冬天亦是烫伤的高发季节,尤其一些冬季才会出现的烫伤风险,需要格外小心。 1.防盥洗烫伤。足浴时水温应避免过高以防烫伤。有冻伤时也不能突然用热水盥洗,以防诱发冻疮。 2.防被窝烫伤。偏瘫、截瘫、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和老人易发生此类烫伤,他们的肢体皮肤感觉迟钝,不知闪避,因此他们在睡觉时用热水袋、电热毯要控制好温度,家人要多留心观察他们的取暖情况,以免烫伤。 3.取暖器烫伤。电暖炉、电暖器等取暖器表面金属部位在使用时温度很高,老人和幼童手脚接触时容易烫伤,家人还须多加照看,注意安全。 【温度湿度要适宜】 冬季室温以18℃~22℃较适合,以20℃为理想。若室温过高,会令人感到闷热或干热而头昏脑涨,萎靡不振。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口干舌燥、眼睛干涩。尤其是在北方,室温过高特别容易引起外感风寒。而室内温度过低,则会大大消耗人体的热能,令人感到寒冷,从而引起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家庭环境湿度一般以30%~70%为宜。室内湿度过高,人体散热就比较困难,令人憋闷难耐。室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人就会感到口干舌燥,呼吸道干涩难受。同时,冬季应保持勤开窗的习惯,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内停留。 运动锻炼需注意体育卫生 冬季从事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是颇有益处的。但是,如果不注意体育卫生,反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因此,冬季运动必须注意体育卫生。冬季易患感冒,患感冒或发烧时,千万不要从事剧烈运动。总体上,冬季运动锻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寒冷条件下,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运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 运动强度要得当。一般说来冬季运动强度要小于其他季节。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和少年儿童,运动强度一定不要过大。即便是身体较好者运动量也要适当,循序渐进,逐渐增加。 适合冬季运动的项目一般有散步、慢跑、跳绳、体操、太极拳等。 原文作者 汤毅,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天津市卫健委科普巡讲专家。综合整理 新报记者 苗娜 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html/2020-12/23/content_19056_3780193.htm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