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冠心病专病研究专区
2020-4-13《中国医学论坛报·循环周刊》从院长视角看高血压、糖尿病的科学防治
2020年04月13日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当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我们一手要抓疫情的防控,另外一手也要保障正常的医疗服务”。在此期间,作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两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疾病的管理也不容忽视。为了规范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提高患者居家管理能力,中国医学论坛报邀请了多位高血压和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进行“糖心对话”专题访谈。授:科学看待血压管理,坚持长期、系统的治疗毛静远教授:科学看待血压管理,坚持长期、系统的治疗

  毛静远教授:科学看待血压管理,坚持长期、系统的治疗

  血压控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从多个维度加强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血压疾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有所提高。据2015年统计结果显示[1],目前我国高血压疾病的知晓率为51.6%,治疗率为45.8%,控制率也能达到16.8%。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成年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大约为27.9%,据估测我国有2.5~3亿高血压患者,并且发病趋势仍在逐年升高。

  目前,在我国的高血压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首先,人群知晓率低,防治意识不高。一部分患者完全不重视自身血压的高低,而另一部分患者对自身的血压波动则过于紧张,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血压控制。还有些患者认为只需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即可,无需改变生活方式;有些患者虽然在服用降压药,但常随意更换药物种类、改变剂量、不按规定时间服药,甚至有些患者仅出现症状时服药。因此,各个层面的宣传工作一定要到位,使患者能真正意识到高血压是一种会带来长期严重损害的慢性病,需要坚持长期服药及系统管理,才能够有效控制。

  另外,社区高血压管理与治疗尚存在碎片化、不系统、不持久的问题。例如,管理方面:社区高血压全面评估欠缺,常常仅根据患者血压水平进行危险分层。治疗方面:未遵循指南推荐制定用药方案,不能及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并调整治疗方案等。因此,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高血压防治策略

  当前,我们应分别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人群”两个层面开展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向健康人群开展控烟、限酒,减少盐摄入量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工作,进而提高全人群对血压控制及长期管理的认识。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并伴有靶器官损害的高危人群,临床应给予重点管理。在条件允许,患者耐受的情况下,积极降压治疗可为患者带来良好的心血管获益。但值得注意的是,降压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且伴随环境的变化,血压也在不断波动。因此,在符合血压自然节律的基础上,将血压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可,不可静止地看待血压控制。

  疫情期间不要慌,居家也可科学管理血压

  近期,由于疫情的隔离防护工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外出活动。高血压患者由于不能开展工作或者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使血压升高;另一方面,在居家期间由于得到了良好的休息,患者血压也可能出现降低的情况。因此,针对这些变化,一方面要做好情绪的管理,积极调整心态,放松心情;另一方面也应适当调整降压药的使用。此时,每日坚持血压监测非常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

  把握血压的昼夜节律,科学测量血压

  血压并不是平静的湖面,它像海水一样是有波澜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24小时的血压呈现两峰两谷,昼高夜低的昼夜血压节律,即夜间血压较低,于凌晨1:00~3:00达到谷值,清晨觉醒后血压迅速升高,于8:00~9:00时达到第一个高峰;白天血压基本处于相对平稳,在17:00~18:00时略高些,为第二个高峰,此时血压通常要比清晨的血压高峰偏低一点。高峰过后血压逐渐降低,如此周而复始,节律变化。针对血压本身的变化规律,我们建议患者每天测量4个时间段的血压,分别为晨起后、中午、下午及睡前,以全面了解血压波动情况,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服药前血压判断降压情况,优选降压药

  服药前血压可帮助评估所选择的降压药物是否有效覆盖服药间的时间段,判断降压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地控制服药前血压,就要考虑到降压药物的平稳性、长效性、能否抑制晨峰现象等特点。因此,可优先选择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如ARB类药物坎地沙坦等是高血压的常用药,每一类降压药物都有其特点,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另外,对于服用降压药后症状仍未改善且波动较多的患者,可以尝试联合中药治疗,帮助患者改善症状,稳定血压。

 访谈专家 毛静远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天津市海河医学学者、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先后主持“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3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译文4篇;主编著作1部,副主编4部。主持制定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药新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及《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建议》等行业规范性文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