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针灸部 >> 健康知识园地
春节至,中医药养生必须知
稿源:   2018年02月14日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关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话题逐渐多起来,但有些养生内容毫无科学道理。春节将至,下面谈一谈什么是中医的养生观。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积累了精辟的理论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哲理深奥、博大精深,中国特有的养生康复理念就蕴含其中。提到中医的养生理论,就必须要讲一讲中医理论的基础思想——阴阳学说。简单地说,阴阳是古代的哲学思想,最初阴阳的提出是以“天”“地”作为物质基础的,即天为阳、地为阴,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降者为地。”形成了天地阴阳这样一组既矛盾又统一的“气”的结合体。人生存于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受天地变化的影响,人类要生存繁衍下去,就一定要顺应天地阴阳之间不断的变化,保持人体本身的阴阳平衡,才能够维持健康的体魄而尽终其天年。

  说到这里,有些人还是觉得有点懵懂,我们再列举一些例子具体地说一下。什么是天、阳的变化呢?天时、天气、气候、气象、节气、四季的变化,都是“天”变化的表象。天阳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一年四季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因此中医养生学中就提出了“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的科学养生理念。另外在很多特色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恶劣的或极端的气候变化,如雾霾、雷暴、非时之暖、非时之寒等。这种非常规的改变,很容易导致人体本身阴阳失去平衡,也就是产生了病变。遗憾的是这些变化往往不能为人类所左右,这就要求人们只能从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去被动的适应,使失去平衡的阴阳复归为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养生学就是人们适应自然界各种变化的方法学。中医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关这种论述很多。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

  中医养生学还认为,仅仅被动的适应四时天气的变化还不够,还要用“地”来纠正“天”的变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利因素。大家都知道,地是承载万物的载体,也是人生存栖息的地方。人类赖以存活的大多数物质如水源、谷物、水果、蔬菜、肉类,都是“地”恩赐给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中医养生学中提到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就是用各种食物来充养身体,平衡协调天地自然界给人体造成的偏盛偏衰,从而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怎样用大地赋予人类的食物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呢?中药理论认为,每一味药材和每一种食物都有自身的特性。一般而论,食物和药物都可分成寒、热、温、凉、平五种性质,用食物的寒温来适应和纠正四季气候的寒温,使寒温互补,达到食材与季节气候的阴阳互补,以达到相对平衡。如冬天气候寒冷,阴寒之气较重,就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材,使寒温互补,而夏天天气炎热,阳热有余,人体也是阳盛阴虚,故应多吃些寒凉性质的食品,秋天以燥邪为主,故人们又应多吃些滋腻润泽食品以克制秋燥。

  中药也有各自的特性,中药理论中称为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等。每味中药都有各自的主治范畴。虽然有些药物性质相对平和,可以作为药膳的主要成分,在生病的过程中或是无病养生时可用药代膳,有些药物对人体或许会有一些补养作用。但要注意,补养类中药性质、功效、主治各不相同,原则上可区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不同,因此绝对不能不顾病人的病情虚实寒热而乱补。毕竟药物是用来治病的,不是食材,药食不能相互取代。只要是服食药物,就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将药食混为一谈。

  食物不是药物,以食材代替药材不可取。同样道理,有人过分夸大食物的药效作用,譬如有人主张一个食材可以包治百病,甚至过分夸大到用食物来代替药物。这种情况,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也是绝对不可取的。当然有些药物本身就是食物,称为药食同体,如山药、枸杞子、桂皮、八角茴香、胡椒、薏米、生姜、大枣、山楂、豆豉、葱白等等。但中医将这种药食同体的材料入药,一定注意与其它药物的合理配合,仅用这样的一种药物一般是不能达到治病目的。

  另外,食材与药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点,即食物虽然寒热温凉各有不同,到人体当中所入的经脉脏腑各有不同,但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是一致的,说得明白点,所谓的食材,或多或少,或表或里,或气或血,或阴或阳,一定是对人体有益的。而药物中,能够达到补养作用的中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除补药外,还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通经、疏风解表、燥湿祛痰、降逆止呕等等药物,所以无病健身时用中药,一定要慎重,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治。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们的起居饮食顺应了四季、节气、气候的变化,就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在生病的过程中,也就是阴阳二气发生了偏盛偏衰,更要调整好饮食起居,注意饮食起居对病情病症的影响,使阴阳二气重新归于平衡,就可以促使病体的早日康复,甚至会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针灸部供稿 通讯员 赵贵捷)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