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针研所 >> 学科动态
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稿源:   2014年10月31日
 
 
——我院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当选第二届国医大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座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石学敏院士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阮士怡教授
石学敏院士作为国医大师代表作发言
 
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在表彰大会现场
第二届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在表彰大会现场

石学敏院士、张伯礼院士合影

阮士怡教授、张伯礼院士合影

 

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张伯礼院士、张军平副院长合影

表彰大会现场

  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座谈暨表彰大会,授予干祖望等29位同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追授巴黑•玉素甫同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座谈会并亲切接见了与会的国医大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副书记杨志明,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马建中出席表彰大会,并为第二届“国医大师”颁奖。

  我院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登台接受了荣誉证书和奖章,石学敏院士作为国医大师代表作了发言。

  国医大师评选表彰活动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振奋中医药行业精神、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环境的重要抓手。本次评选表彰工作旨在进一步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凝聚行业力量、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激励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将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本次评选出的30名国医大师涉及22个省(区、市),比上届增加了8个省份。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本届平均年龄8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年轻的68岁,比上届整体年轻5岁。专业分布也更加广泛,不仅有中医内科、外科、妇科、骨伤科和针灸等,还有中药学及藏、蒙、维民族医药专家。

  “国医大师”人选一般应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年以上,在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品行端正,医德高尚,深受群众拥戴的名医。

 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               第二届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

  石学敏(生于1938年6月),天津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天津市政府授予的首批“天津市名中医”,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理论名扬海内外,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而且也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阮士怡(生于1917年2月),河北省丰南县人,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从医70年,曾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2012年被授予天津市名中医。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班,1955年调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他提出心—脾—肾三脏一体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内科病的学术思想及成果曾多次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如今已98岁高龄,仍坚持每周出门诊为患者服务。

  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当选第二届国医大师充分显示了我院强大的实力,同时也为天津中医药事业争得了至高无尚的荣誉。

  作为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和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我院近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突出中医优势和中西医发展并举的办院宗旨,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点优势学科。我院石学敏院士领衔的针灸学科、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心血管科学术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是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并于2011年、2012年分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在“十二五”期内,我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国内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

在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石学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站在这里,代表各位国医同道,接受党、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表彰,我感到万分荣幸。日月轮回,岁月沧桑,中医在浮沉之中终于辉映于当今之世,在国内生根结果,在国外开枝散叶,这离不开民族之拥护,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鼎力扶植。

  我与在座的各位老中医一样,杏林耕耘几十年,回想从医之路感慨万千。小时候,出于改变家乡医疗条件差的梦想,我发誓要在医学方面有所成就;青年时期,带着维系生命和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激情,我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医院校优秀毕业生;60年代末期,肩负为国争光和促进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使命,我赴阿尔及利亚等国开展援外医疗工作,用神奇的针灸疗法促进了“医疗外交”,受到国家表彰;70年代初,满怀服务祖国和振兴中医的期望,我拒绝了德、法等国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艰苦创业。几十年来,从重建针灸学科、开设全国第一个针灸病房,到建设全国首家针灸科“电生理室”乃至“CCU”病房,有效推动了针灸学科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快速稳步发展。从此,针灸学科的发展如虎添翼,迅速壮大起来。我们先后组建了老年病研究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模型实验室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灸医疗、教学、研究体系。2000年,以针灸为主的国际医疗康复大厦落成,针灸病床增至600张,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基地,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教委及卫生局确立为重点学科,确立了针灸学科在全国的先进地位,成为当代中国针灸临床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回望历史,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一是离不开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与关怀,二是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疗效优势的认可与信赖,三是离不开各位同仁对中医药学术内涵的执着与自信。今天,党和国家授予我们至高荣誉,使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倍感亲切。深刻感受到国家开展国医大师评选工作意义重大,是对“有志者、事竟成”的最好诠释;是对“天道酬勤、业道酬精”的最好奖赏;是对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事业的最好肯定。同时也为辛勤耕耘于中医药行业的后来者展现了美好前景。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出台了许多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好政策、好措施,为促进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描绘了更加光明美好的蓝图,中医药事业必将迎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明天。为此,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和国家赋予我们中医药人的使命很光荣、责任很重大。我们,特别是中医药工作的后来者、年轻人,仍需继续努力,要进一步夯实中医药思想文化基础,增强中医意识和学术自信,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疗效优势,扩大中医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中医医疗、保健、康复和养生服务,全面提高中医药诊疗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和全面协调发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将以老骥伏枥之志,将国之精粹发扬光大;将医之精华传达于世界;将传道授业作为毕生之追求。我愿意继续为传承发展祖国医学、培养优秀人才发挥自己的余热,力虽绵薄,志却甚坚。愿后学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愿祖国医学事业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再一次感谢党、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表彰,藉此机会,我还要谢谢我的所有患者,是你们的信任让我感受到从医是一项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医者当以仁心仁术、孜孜以求。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祖国的中医药事业繁荣昌盛!祝各位领导、各位国医同道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贺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当选“第二届国医大师”

  2014年6月30日,我院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经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并进行表彰,我们代表医院向两位国医大师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最热烈的祝贺!

  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的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活动,旨在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医药精诚仁和的核心价值、更好地推进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此次当选的30位国医大师,都是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年以上,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在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获得社会广泛赞誉、深受群众拥戴的名医。我院名誉院长、针灸学家石学敏院士和中医内科学家阮士怡教授当选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此项荣誉既是对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俩位老先生医德、医术、医风的充分肯定,也是天津中医药大学乃至天津中医药事业的光荣,更是我院及全体职工的荣耀。

  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并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被誉为“华夏第一针”。石学敏院士依据传统中医理论,整合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采用国际公认的诊疗标准,针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的一整套完整、独特、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科技部及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石学敏院士不仅是著名的医学家,亦是著名的管理学家、针灸外交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从事医院管理工作20余年,带领我院及针灸学科走院兴科技,科技兴院的健康发展道路,带出了一批跨世纪人才,培养了一支学术队伍,建立了坚实的针灸临床、研究、教育基地,带领医院由小变大并实现了两次事业的腾飞。石学敏院士亦致力于针灸海外学术交流,积极推动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他先后赴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诊疗,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针灸外交家”。

  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近70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西医结合学科心血管学科、老年病学科。他倡导并组织了中医药科学研究,提出了“心-脾-肾三脏一体”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内科病的学术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设想,并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研制了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灵Ⅰ~Ⅳ号、新生脉散片、活血保心丸、粘脂饮等中药制剂8种。阮士怡教授热爱中医事业,他崇尚“医乃仁术、德者居之”的信念,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传承工作,奉行“将毕生所之所学授予好学求知之才”的理念,倡导学术自由,鼓励技术创新,他先后带教的数十名学生都己成为国内外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今,阮士怡教授虽已至鲐背之年,仍继续钻研医学,坚持在医疗一线,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诊病从来事无巨细,详细问诊,详加诊察,是年轻学者的楷模。

  石学敏院士和阮士怡教授作为本次评选出的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他们是当前中国传统医药临床与学术发展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更是“德艺双馨”的名医大家。他们在现代中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他们的学术精髓定会为立志传承岐黄薪火的一代又一代医者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

  今年恰逢我院建院60周年。回首我院60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发展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一个简陋的门诊部现已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技术门类最全并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之一。到2013年,我院年门诊量高达267万人次,住院总人次超过4万人次,固定资产规模增值巨大。今年一座气势恢宏、建筑面积18万平米且拥有2000张床位的新院区行将投入使用。至此,我院两个院区面积总合达到了26万平米,实现了医院事业的第三次腾飞!

  天津中医一附院的三次事业腾飞,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党的中医药政策,得益于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得益于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得益于以石学敏院士为核心的几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引领,得益于坚持“五专”道路正确的办院方向,得益于60年来矢志不移的文化传承和梦想!

  我们坚信,在热烈祝贺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俩位老先生光荣当选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之际,我们中医一附院人一定会加倍弘扬好他们的崇高品格,一定会传承好他们的学术思想,天津中医一附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天津中医一附院人的“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院”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再一次感谢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为我院争得的巨大荣誉和财富!

  院长  马融          党委书记   吴宝新

   2014年10月30日

关于向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两位国医大师学习的决定 

    党发2014]18号

  院发2014]81

  关于向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两位国医大师学习的决定

  各党支部、各处、科室:

  日前,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活动中,我院石学敏院士和阮士怡教授获得“国医大师”称号,这是全国中医界的一项崇高荣誉,也是我院的荣耀和骄傲。

  石学敏院士作为我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在5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并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针灸外交家”。

  阮士怡教授以98岁高龄坚守临床一线,临诊不辍。他学贯中西,在心血管病、老年病领域做出瞩目的成绩,他恪守医德,用药轻灵,选药精当,赢得众多患者的尊敬和爱戴。他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培养了众多人才。

  为此,医院决定在全院开展向石学敏院士和阮士怡教授学习的活动,学习他们大医精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学习他们一丝不苟、精勤不倦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严谨求实、甘为人梯的博大情怀;学习他们乐观向上、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大师是旗帜,是方向,是榜样,是动力。当前,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医院号召全院职工学习国医大师,弘扬中医精神,推进中医药发展继承与创新,为医院事业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

  二〇一四年十月三十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