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肝胆科 >> 健康知识园地
秋季肝脏养生
2012年09月27日

  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偏燥。秋气应肺,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损伤肺阴,所以秋季养生要注意防燥。中医认为肺脏五行属金,金性收敛;肝脏五行属木,木性生发。秋季肺金旺,则肝木易被肺金所克,失其生发之性,出现肝气不舒、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在防燥润肺的同时,也应注重对肝脏的调护。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有很多重要的功能。肝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有贮藏、调节血液运行及脾胃消化的功能,并与人的心理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对“肝”有了“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等认识。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时亦有“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的观点。即肝脏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全身气血运行有序,食欲旺盛,动作敏捷,视物清晰,皮肤、指甲荣润光泽,心情愉悦开朗。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季节变化人体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秋季肝脏养生首应顺自然,并慎饮食,调情志,防劳逸,以期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状态。

  1 .顺自然——适衣物,早起早睡

  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之说,进入秋季后,只要身体健康,不管大人小孩,均可适当少穿衣物。秋季微寒的刺激,可提高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流量,促进皮肤代谢,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防疾病。但“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季昼夜温差大、冷暖变化极不规律。因此,“秋冻”要因人而异,以身体不过感寒凉为宜。另外,对素有中风、支气管炎、哮喘、胃痉挛等病的患者则主张适寒温,加衣被,以免疾病反复,不可“贪凉”。秋主收,燥为秋之主气。阳气敛,阴气长,万物肃杀,常给人体以“秋乏”之感,故秋季宜早睡早起、收神“蓄阴”,肝阴不虚,则肝脏疏泄有度,精神焕发。

  2 .慎饮食——有洁,有节、少辛增酸

  秋季瓜果、蔬菜等食物比较丰富,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及寄生虫病的发生。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故瓜果、蔬菜在食用前一定要尽量洗净,以避免加重肝脏负担。此外,贪食瓜果,亦可伤及脾胃,所以秋天晨起应多喝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加强肝脏营养。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兔肉粳米粥、杏仁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橘皮粳米粥等。

  饮食有节、少辛增酸,不仅仅是要求人们为预防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等而控制脂类食物和酒精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而是指人们在秋季“养阴润肺”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顾护肝阴的食材,以养肝阴、助条达。中医讲“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是指肝脏调节血液运行及脾胃消化的功能,依赖于肝阴的充足。故秋季在滋补肺金的同时,应注重顾护肝阴,防止辛燥。酸入肝,饮食上可以少食辛味食物,如:韭菜、辣椒、葱、姜、蒜等;多吃些酸味食物,如枸杞、五味子、苹果、石榴、柠檬、山楂、番茄、葡萄、柚子、荸荠等,以补肝气,养肝阴。

  3.调情志——淡泊,宁静,宣泄有道

  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黄帝内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矣”。由此可见,负面情绪对肝脏及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秋季调情志,亦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以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则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陶冶情操,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转移注意力,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秋高气爽,览风景,观名胜,或携高朋畅怀,令心中不快得到合理宣泄。对此,古人认为秋季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

  4.防劳逸——休作有时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过劳而引起的疾病已日益减少,而由过逸而导致的疾病正逐年增多,如糖尿病、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

  秋季气候宜人,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但此时随着天气转凉,人体阴阳气血处于收敛内养阶段,代谢水平相对较低,故秋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运动项目宜选择快步、跑步、太极拳、球类等。秋季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机体气血运行,防止痰湿浊毒(高血脂、高血糖等)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从而更好地维护肝脏藏血、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外,适当的运动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有助于身心健康。(庞树朝)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