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最新文章
沽上名医——哈荔田
2012年01月04日

策划:于铁成  执笔:苏晓华 刘瀚文

  

     哈荔田(1912年——1989年),回族,河北省保定人,中共党员,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教育家、中医妇科学家。历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会会长、天津中医药学会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学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政协常委、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等职务。

  哈荔田出身中医世家,父亲哈振冈是当地名医。他自幼随父读书,文思敏捷,读书时常常在僻静无人之处朗朗詠读,在喧闹嘈杂环境之中默默心詠,这种“静中朗朗、闹中默默”的方法足见他读书的刻苦。

  后来,他到保定同仁中学就学,因时局动荡,16岁时回家侍医于父亲哈振冈,他以“寸土寸金”之喻自警,更加刻苦读书。立志从医的哈荔田遍读经典及注本之后,研读医案,加以对照,考察自己的辩证水平。那年曾有一位年迈的老太太患足踝肿物,日夜呻吟,不能着地,痛苦不堪。遂求诊于哈振冈,哈振冈见状,让哈荔田诊治。只见哈荔田把脉问病,仔细察看,诊断为“湿热下注、积瘀成患”。予以针刺,三妙丸加味,只数日竟痊愈,乡里啧啧称奇,他被当地群众称为“小哈先生”,从此医名鹊起。

  1931年,哈荔田考入北平华北国医学院,师承施今墨、周介人等名医,他遍访京城“四大名医”,汲取精华,深受启迪,开阔了眼界。他在校4年,学习成绩优异。1933年他提前考取了中医行医执照,于1935年毕业后回到天津,悬壶于津门。

  哈荔田先是在父亲哈振冈在河北区平安街的“哈大夫诊疗所”当起了实习生,父亲要他掌握哈氏诊病特点之后才给了他独立的诊病和处方的权力,他年轻英俊,儒雅大方,语言诚恳,态度和蔼,他对患者一视同仁,屡起沉疴,将哈氏妇科之术又树一帜,很快也享誉津门。1940年,他任教于天津市国医培训班,被公推为中医师公会负责人,是一位热衷于中医药事业的社会活动家。

  全国解放以后,他紧跟时代步伐,为中医药事业奔走呼号,为天津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1年他放弃高薪待遇,在天津创立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天津市卫生局领导请哈荔田、陆观虎、赵寄凡等中医专家策划研究成立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1954年10月7日,天津市中医门诊部开诊,哈荔田任妇科主任。

  1955年2月,哈荔田被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为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他走上领导岗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市中医药行业进行调查。1955年12月,天津市政府采纳了他和陆观虎、赵寄凡等人的建议,成立了天津市立中医医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沫若先生亲自为医院提写了院名,这是天津乃至全国中医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外,在哈荔田等人的倡导下,天津市政府在各个西医院设立了中医科,广纳天津市名医,从而结束了中医个体坐堂行医的历史。

  哈荔田任副局长在抓中医院建设的同时,还着力抓中药制剂的规范。他两次主持修订《天津市中成药规范》,制定统一的配方标准。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天津市中药饮片厂,保证了药材的质量,促进了新药的开展与研究。

  1956年,哈荔田担任天津市承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教学委员会负责人并担任第一期班主任,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1957年,天津中医学校成立,1958年,升格为天津中医学院,哈荔田担任首任院长,“文革”后再次成为院长。他聘请和培养中医师资,编写教材讲义,指导课堂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优秀人才,现如今多已成为知名专家、教授,有的成为院士。他还力主恢复中医界师带徒的育人方式,1956年,他在天津率先开办徒弟班,制定“天津市中医带徒工作试行办法”,其功至伟。为更好的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哈荔田于1956年举办了西医学习班,在华北和天津地区培养了大批“西学中”骨干。他在天津建立了南开医院急腹症研究所和天津医院中西医结合骨折研究所两个中西结合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其研究成果享誉世界。

  哈荔田晚年,又与邓铁涛等人向中央建议,最终促进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使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哈荔田自幼喜读经书,对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翼》尤其对内科《千金翼方》、《赤水玄珠》、《广瘟疫治》,妇科《付青主女科》、《济阴纲目》以及《本草从新》、《本草经疏》等书颇有研究。他学术造诣精深,治学严谨,博采众长,旨在创新,在古稀之年仍不予遗余力地从事研究生培养与临床科研工作。他主持的两项课题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主编的《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中医妇科验方选》、《扶正固本与临床》等著作在学术界影响颇大。

  

  哈荔田在查阅古籍

  哈荔田说,凡学中医的人,要有为治病救人而献身的精神。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成于志者,这就是哈荔田成为名医的基础。既立志从医,就必须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想,要当对社会有大作为的医生。他常常告戒年轻人,学习故当勤奋,但更要注意读书的方法,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是不可更易的规律。“博采百家”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实行起来就难了,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必须“博采”,在继承中创新。

  哈荔田崇尚易水学派,把“扶正固本”看得特别重要。他认为,扶正固本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属于八法中的补法。他特别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扶正固本的作用在于预防疾病,治疗虚症,挽救危急,调摄康复。

  在临床辨认脏腑功能时,要“以胃气为本”,用温补、清养二法,常相得益彰。易水学派通过60余年临床经验认识到“胃气乃是脾胃功能之概括”,脾胃处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泉,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无不以脾胃为枢纽,脾胃升降失常,则五脏受病,变证丛生。故在治疗中,各脏腑之疾患,凡与脾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者,皆可调治脾胃以助胃气,俟脾胃有权则脏损可复。气在人体内沿着经络血脉运行不息,循环往复,若有一毫壅塞,则气机不畅,脏腑失和,气血不调,百病丛生。因此,在疾病治疗大法确立前提下,他佐用适当之气分药,以调畅气机,运行气血,调和脏腑。

  

  哈荔田在读书

  作为哈氏医术的继承人,当代妇科泰斗,哈荔田在妇科疾病的理论认知和治则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他认为整体观是妇科辩证的基础,妇科治疗要体现对人体统一性的认识。即以相互联系的观点全面、整体地认识妇女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是“以病致经”还是“以经致病”,从而确定治疗法则,不能只从经去辨证。他认为,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然气血的化生、运行、敷布均与脏腑尤其是肝脾肾三脏功能活动有关,因此,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除了注重扶正固本和整体辩证之外,特别重视调肝、养脾胃和补肾的作用。哈荔田认为,肝为女子先天,肝病用药,肝郁宜芳香辛散,肝燥宜甘润柔缓,在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腹痛等症,多以柴胡疏肝散为主。由于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所致月经涩少、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可于养血柔肝、益肾填精药中,佐以舒肝之品,以助其升发之机。妇女胎产经带诸证无不与脾胃有关,补脾和胃用药应顺其性。补肾包括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两个方面。补肾阴兼益肝涩精,常以二至丸加减,肾阴亏损,封藏失职,精易走泄,常加五味子等。补肾阳需填精益气,在补肾阳同时用温润填精之品。

  他强调腹诊、舌诊、脉诊在诊断方面的重要性。他提出在治疗妇科病各个阶段都应选用气分药以舒畅气机,扩大了气分药的应用。他突破禁忌药治疗妇科疑难重症,如活血化瘀治疗子痫、泻法治疗孕痢。他研究出泌乳康宫冲剂治疗剖腹产无乳症,提高母乳喂养,疗效显著。他强调妇科病外治法,特别开展妇科急症的治疗研究和计划生育并发症的治疗。他还研制出治疗妇科肿瘤的有效方剂。

  哈荔田不仅在妇科治疗方面卓有成就,在内科疾病治疗上亦可圈可点,如“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胃畅”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小儿固脬散”治疗小儿遗尿,滋肾润肝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均有显著疗效。

  哈荔田是哈氏医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哈氏医术已经传到第五代,在他的教导下,儿孙们多数走上了以医济世的道路。他热爱生活,平淡简朴,他勤奋工作,清正廉明。他推崇以德养生,淡泊名利、心态平和方能心安神怡。哈荔田行医几十年,以仁心、仁德、仁行、仁术来救人济世,他为穷苦亲邻送医送药之事有口皆碑,他节假日在家设帐义诊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不取分文。

  

  哈荔田与夫人

  1989年9月6日上午,哈荔田仍在家中由儿媳张吉金协助义诊20余病人,当晚突感牙痛,第二天上午由夫人陪同到医院拔牙,不想诱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哈荔田于1989年9月9日凌晨逝世,享年77岁。

  (在写作本文时得到张吉金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