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院士风采 >> 石学敏院士 >> 管理篇
石学敏和他的办院模式
2010年05月13日

  《中国卫生人力》 1997年3期

  文楚、晓华

  在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提起石学敏的名字,职工们便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学有专长的医学家,更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好院长。

  在几十年的临床和科研生涯中,石学敏著书8部计千万余字,撰写论文30余篇,对中医针灸学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概念,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医治疗的新途径,使传统的中医跨入了实验科学大门……诸多的成就使他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以及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市级劳动模范等殊荣。目前他是政府授衔的针灸学专家、天津第一位中医学博士生导师、饮誉海内外的中医学专家。对这一切,用他的话说:“这仅证明过去——我没有虚度年华。”他以医学科学家宽广博大的胸怀,恬淡、简捷地将这耀眼的辉煌轻轻掠去。因为他正用管理学家的深邃、高远的目标望着另一座峰巅——一座一流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他在向这座峰巅攀登冲刺。

  14年前,党和人民交给他的是院长的权利;14年后,他还给党和人民的是一个辉煌。

  1983年学敏受命于医院危难之时,当时房屋陈旧,设备简陋,床位250张、固定资产300余万元,医院面临“四难”、“两低”,即看病难、住院难、经费难、发展难:职工生活水平低,职工出勤率低。人心涣散,思想混乱。怎么办?是等、靠、要,还是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从改革中找出路,求发展?他以一个医生的天职,寻找出危难之时的突破口,那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先解决患者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1984年他大胆提出:开展8小时以外的晚间业余门诊服务;1985年他扩大了家庭病床。在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解决了每日千人以上患者就诊、住院的问题,提高了职工出勤效率。这些举措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拥护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责难种种,压力重重,但他义无返顾。1986年国家卫生部、人事部、财政部肯定了业余服务的改革举措,并向全国推广了他们的做法。石学敏也由此获得丁医疗卫生战线改革家的称誉。对此石学敏认为:医院就是给病人看病的,能早日解除病人的痛苦,这是我做医生的天职。能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提高为病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这是我当院长建设和管理医院的指导思想。

  此后,以“病人为中心”就成为石学敏办院思想的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石学敏又进行了人事、分配、财务管理、扩大对外交流、改善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等一系列改革。1995年,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己发展为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近亿元,980余张病床、日均门诊量4000人次,年均门诊量6年突破百万人次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医院两个效益同步提高,固定资产增长了30倍,并被卫生部和有关部门相继命名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医院”,“天津市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全国中医急症专科医疗中心”。

  办院模式之一:在行政管理上,他建立了以抓人、财、物为重点,以抓分配制度改革为手段,以提高医院综合经济实力和提高知识分子待遇为目的的内部管理模式。

  众所周知,行政管理有三大要点,也是三大难点,那就是医院人、财、物的管理,难就难在如何打破在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管理体制。他从实践中寻找出入、财、物管理上的三大要害,即:人事管理上的“铁交椅”、分配管理上的“铁饭碗”、物资管理上的“铁模式”。围绕解决好这“三铁”,他勇敢地向着阻碍医院发展的症结冲击。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他运用“三改一建”的管理方法。一改专业技术干部使用上的评聘结合,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评聘分开、以聘为主的管理方法。二改干部终身制,实行中层管理干部聘任制,把责任、权利、待遇、危机统统摆在中层干部面前,做到工作任务量化,权利义务清楚。并定期考核,根据其工作业绩,有升有降,有任有免,使其在其位,司其职,谋其政,尽其责。三改传统的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合同制。实行全员合同制,最关键的就是履行和兑现合同,近年来,据人事部门的统计,自签定全员合同制来,医院先后对10名违反合同的员工进行了处理,其中辞退2名,降职1名,通报批评2名,调高原岗位1名,扣发工资3名,劝退1名。从严治院、奖罚分明,树立了正气,打击了邪气,职工们说:“这次院长动真格的,连过去有背景、有关系的都处理了。”有效地调动和维护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一建”即建立健全人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规章管人,用制度治院。先后出台人事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12项,这对提高全院素质,强化责任制管理,健全医院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起到积极作用。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他坚决打破大锅饭,经几番变革,由1990年提出分配方式向“高科技、高管理、风险大、脏累差”倾斜的改革思路,到1994年推出一级管理、二级核算、一次提成、二次分配的内部核算办法,至1995年医院正式实行创多少效益,拿多少奖金,在什么岗位,享有什么待遇的新的分配办法。他把脑力劳动价值、技术难易、劳动强度等因素全部计算在各岗位上,造成一个竞争上岗的良性运转局面。取消了带有大锅饭因素一切工资待遇,并坚持拉开档次,拉开差额,从根本上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石学敏从实践中体会到,分配制度的改革没有力度,医院面貌就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这就如动大手术一样,必须根治阻碍医院发展的痼疾,这样医院才能发展,群众才能信任你。

  在物业管理中,他坚持向社会化管理模式推进,把能向病人开放的所有服务设施全部开放,如食堂、洗衣房、小车队等,病人可随时租用医院的小车,也可以在洗衣房洗自己的衣服,只要打个电话就会服务上门,既方便了病人又开拓了服务领域。

  石学敏院长认为:改革不只是管理体制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职工改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上。医院先后自筹资金近两千万元,自筹自建和购买住房2万余千米.解决了近600人的住房。在住房分配政策上,一是向老干部、老护士、老工人倾斜,体现党对老同志的体贴:二是向高级知识分子、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及管理干部倾斜。他还把工资结构中津贴部分制定等级标准向知识分子倾斜,作为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同时实行浮动工资制,职工退休后,浮动升级的工资纳入退休费中。1996年初,医院实行凡在岗的职工每人供应一顿午餐。由于医院始终注重把改革和改善职工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多年来,医院职工没有在外搞第二职业的,先后有近300人次出国讲学和工作,没有一个延期或逗留异国的。

  办院模式之二:在医疗上,他确立了以中医为主体,以科技为手段,以医疗质量和服务为中心的医疗管理模式。

  他狠抓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提出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技术目标,开展具有专科特点的专病研究。一是以针灸部为龙头,完善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理论,积极开展多种疑难病症的针灸治疗,制定了40余种特色病种的针灸诊疗规范,运用芒针、电针、“醒脑开窍”激发仪、经络导平仪等多种针具多种手段开展临床治疗,使医院在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血液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足坏疽、腰椎间盘脱出症的针灸治疗中形成独特的优势。同时还建立了博士点,形成博士生导师群体,建立中医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以急症为窗口。中医急症要突出中医特色,其根本是要突出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并贯穿于治疗抢救的各个方面。1991年他们按照现代急救医学的模式,采用“抢救一复苏一住院”三阶梯法,在临床治疗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大胆使用疗效肯定的中医抢救手段和方法,在积极救治脑梗塞、脑出血、心肌梗塞、病窦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感染性高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5年医院又在急症部设立了肾病中心、糖尿病中心,配备有美国、日本透析设备的血透中心救治了大量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药物中毒的患者,为中医急救的治疗及科研工作增添了新的攻关内容。三是以病人需求为目的,扩展医院服务功能,开展了康复中心,以中医为特色的特需医疗服务。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外宾病房和高干病房,把礼堂改建为国际康复中心,增加了药善、药浴、气功、体疗、推拿、按摩等项目,吸引了大批国外患者。目前全院有250多种中药广泛应用临床,专科门诊由9个增至17个,专病门诊由28个增至64个,受到患者的欢迎。

  石学敏坚持利用高科技发展祖国医学。医院的中心任务是医疗,而医疗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新科学技术。因此,医院一直把科技兴院作为办院的宗旨,大力推进科技研究。自1984年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部级项目11项,市级项目21项。科研成果坚定57项,其中lo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奖成果32项,其中二项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和三等奖。出版医学专著33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

  医院还先后购进了颅脑CT、全身CT、彩超、脑超、核磁共振、纤维窥镜、血气检测仪、大生化分析仪、PCR定量分析仪等大型仪器,建立了符合国际医学急救三阶梯抢救模式的ICU。在针灸部、内科部、外科部、儿科设立了监护中心,为全院其他各科均配置了监护设备。随着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逐日加强,建立了电脑中心,成功开发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以中型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集中分布式网络系统,对全院的医疗信息、管理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传输、存储和加工处理,并接通津卫网和国际信息网,使医院业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检验、影象、监护、电脑四大系统建设的逐步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医、教、研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正如石学敏所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应成为中医事业发展的“翅膀”和“车轮”。

  在抓医疗质量、服务质量时,他注重强化质量意识,完善质量标准,达到每个岗、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职责和质量要求,并建立院、科两级质控体系,完善各种管理法规、制度等,医院先后制定了261种常见病和危重病的中医诊疗规范,出台了医疗管理规定38项,编印了《中医一附院文件汇编》一书,使医疗、服务质量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医院还成立督察办公室、质量检查曝光组和中药、饮片挑检组,专门在院内寻找质量问题,如中药的质量、份量、煎药的质量等问题,对发现的质量问题,严格按医院的规章制度处理。

  办院模式三:在医院发展建设上,他内引外联,建立实体,实行“以工助医,以副补主”,利用自身的忧势,开发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及实体,逐步向着集团化方向发展。

  石学敏长期致力于向海外播扬中医传统文化的工作,用“针灸外交”扩大了对外合作变流与开发。近六年来,先后派出300余人次的专家、学者赴法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加拿大、南斯拉夫、新加坡、捷克、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医疗、教学、利研合作。目前医院已与日本建立了8个友好医院、友好单位关系;在德国建立了5个医疗合作点;在挪威共同创办了六年制中医药大学;在美国、法国、韩国、南斯拉夫等国家均建立医疗、教学合作点。同时他还加入了科技知识向海外转让的力度,他的“醒脑开窍针刺法”、“针灸量学”等分别录制成日、英、西班牙等语种录像片,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力。近年在国内又相继成立了国际康复中心及符合国际GMP标准的现代化药厂,成立了中日合资杏林白十字卫生材料用品有限公司和中港康灵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以达到增加医院积累、储蓄医院发展后劲之目的。目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以雄厚的医疗、教学、研究实力,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独树一帜的中医特色优势,拓宽着海外医疗领域,吸引着大批海外患者来此就医,同时也吸引着大批海外学者来此研修。这个医院现己接受来自42个国家与地区的1399人次研修生、留学生,29个国家与地区的2816人次参观团体及1042人次的海外患者,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医学文化,为中医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石学敏成功了,他在医院管理模式上,创造了一个辉煌,而当人们问及他是如何当好院长时,他诙谐地告诉大家:“我是个业余院长,我当院长只管两件事,一是当好工程师,设计好图纸,犹如钻井队的工程师与施工人员的关系,我管前一段,大家管后一段,二是管好自己,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其中一点就是明君主义,中国的老百姓希望有个好领导,带领着大家一起干,越干才越有劲,所以在这里当领导要特别注重自身形象,要给老百姓一个信得过的感觉,俗话说:管理,管理,管好自己,理顺别人,就是这样简单。”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高昂的阔论,或许人们就从这恬淡、朴素的语言中,看到了深透的内涵:无私、无欲、无畏、无悔……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