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院士风采 >> 石学敏院士 >> 管理篇
杏林神韵
2010年05月13日

  《天津日报》1993年1月

  晓平

  传说古代有位中医,医治好了无数病人,病人为了表达对中医大夫的尊重之情,痊愈之后就在他住所的附近种了一棵杏树,难以计数的病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杏树,日久成为一片茫茫无垠的杏林。后来杏林、杏苑就成了中医的代称。在鞍山西道科技一条街上,有一幢气势雄伟的高楼,“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十几个大字在阳光下光彩熠熠,大楼前那座汉白玉的古代针灸医家皇甫谧雕像,犹如画龙点睛之笔,凝聚着祖国医学悠悠岁月长河的神奇精妙。

  悬壶济世、坐堂郎中,早已是中医过去的历史。在街—亡飘荡着流行歌曲,路边进口电器广告林立的今天,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其独特的形象,饮誉海内外的影响力,向人们昭示了一个属于今天的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是一部现代中医的启事录这是津门杏苑的神韵。银针魔幻若提及今日的世界针灸医学,那么将别无选择地首推它的发祥地中国;若提及今日中国针灸医学则不可回避地要论及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天津市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思维惯式,决定了我们的聚焦点是该院院长,著名针灸专家石学敏教授。这并不仅仅是由于他是我市唯一有资格指导针灸博士生的导师,也不仅仅是因他在海内外享有的知名度,而是实实在在的,他是辛勤耕耘在这块杏苑中的针灸医学的学术带头人。

  尽管人生赋予他全国优秀医院院长、优秀共产党员、联邦德国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天津市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市中医学院一附院院长等一系列称号,然而,他个人所选的唯一目标是:做一个真正的医生!

  在当代祖国医学史册上,石学敏院长、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针灸部,他们的名字与其创造性的成果“醒脑开窍”法紧紧联合在一起,而石学敏教授作为“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创立者,为此付出了二十几年的心血。

  老天津卫人都知道多伦道那儿有座中医院,205号那个狭小的院落,就是如今这楼高14层、气势宏伟的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的发祥地。就在这个当时简陋的温床上,“醒脑开窍”针刺法诞生了。那还是1972年.石学敏从赴阿而及利亚的医疗队载誉归来,担任了当时针灸科主任,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针灸科病房。终于于1982年获得成功石学敏教授在近千年的古医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意识,继而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这种“量学观”填补了干余年来针灸治疗学的一项空白,现己广泛应用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无脉症、中风先兆、脑出血、脑梗塞、半身不遂等多种疾病。这一治疗学的观点可以说是针灸医学从古代发展至今的里程碑,他佳古老的针灸术更具严谨科学性,为中医走向世界,为世界医学所接受铺平了道路。石学敏教授创立了“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作为该院突出的特色,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著名专家鉴定,被评为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卫生部纵观全国,集众愿所归,将天津中医院一附院正式命名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日本医学界评价“醒脑开窍”法是中国继针刺麻醉以来的又一突破,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针刺麻醉。针麻的是非功过早已属于上一个时代,不是我们论说的话题。而今天,来自海内外的医学同道,国内外的患者是被针灸疗法所目睹的事实所征服。日本友人曾赠给他们牌匾,上书“鬼手佛心”,可见针灸疗法医生的针灸手法的奥妙。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化,人们精神紧张程度的增高,中风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与生命的第一大疾病。尤其是中风病急性期,脑出血或脑梗塞,发病快,来势凶猛,变化异常,很多人即使挽救了生命,也落下半身不遂等后遗症。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残酷的,社会危害性无疑也是巨大的。而现代医学对此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针灸部不仅具备同等西医院同等的现代治疗水平,而且以石氏针法的治疗特色独树一帜。近石学敏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翟娜、李平,首次揭开了针刺治疗中风病之迷。实现了由临床实践上升到现代医学理论高度。借助现代国际先进的仪器及手段,将“脑缺血区代偿性供血,改善脑细胞形态异常,增强脑组织中有害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国际上兴起的边缘学科与中国古代针灸术的巧妙结合,完成了针灸学历史上的一次突破!

  有一种挑战,是存在与微笑的背后.那就是不动声色地考验中国针灸术的具体医疗结果。有—年夏天,石院长在法国讲学.当讲到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时,一位40多岁的法国女人突然走到他面前,说她正患支气管哮喘,请当场给她治疗一下。面对这种突然发难.石院长不慌不忙地拿起银针,众目睽睽之下为这位法国女人做了十几分钟针刺治疗,十几分钟后,她的呼吸平稳了,哮喘声消失了,支气管哮喘症状得到了控制。

  在我国临近的一个国家,石院长应邀为该国首脑治病。这位大人物患脊椎增生性关节炎,上肢肌肉萎缩,下肢瘫痪,依赖鼻饲、导尿管维持生命。欧美的专家曾为其做过手术,但病人仍只能在轮椅上度日。经过石院长5次治疗,奇迹出现了.病人离开轮椅,拄着双拐颤抖的双腿向前迈动了。几天后,他竟能在别人帮助下走上3楼,使这位政府首脑如获新生。在他们的国务会上,他盛赞中医针灸了不起[这在当地己被传为佳话。事后,卫生部和外交部表彰了石学敏的“针灸外交”,华夏儿女的智慧,祖国医学的神奇,由小小的银针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貌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媸,怒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石学敏手中的银针.面对一个来自乡村的农妇同对中外一些名人一样,倾注了同样的深情,给一个普通农家带来无法估量的欢乐。先哲的教诲,医生的本色,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当农妇的家属得知为他治疗的就是著名的针灸专家石学敏时,欣喜、惊讶之中夹杂着一种幸运感。他憨厚的小儿子按照对社会上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农民特有的质朴找到石院长,将两干元人民币硬塞过去,表达不尽的感激。石学敏拒绝了,话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你母亲的病,我一定能给治好:钱绝对不能收!”

  记得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医生誓词中有句千古流芳的句子:我之唯一的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这决不简单地是一桩好人好事,实质上它也证明了一种普通百姓对于知识分子高科技劳动成果的一种认同心理。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种“供”与“需”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这种事情越来越多,具有现代化开拓意识的石院长不愿医护人员为此分散精力,决定再遇此事,将病家的“心意”全部转交住院部财务处,划入病人住院押金帐目内.出院时一并带走。

  如今的针灸部,已是“战将云集”,各位“文官武将”分布在针灸部的13个科室,周继曾、韩景献等一批专家各有各的绝技。

  银针,这么真实而具体;它的作用魔幻般地放射着纤毫之光!

  玩的真是心跳

  套用当今走红作家的一句话,似乎与严肃的医学科学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漫不经心的“玩”字,时髦而新潮地道出现代人对待事物的某种潇洒达观,一种烂熟于心的精巧。

  真正敢碰“玩的真是心跳”,哪怕就是一—回,也够令人揪心的了。这一份潇洒,当之无愧地应属于与死神打交道的白衣天使了。

  传统意识上,人们认为中医治慢不治快,治缓不治急。果真如此吗?

  天津中医学院—附院的急症部,是以中西双重诊断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擅长心、脑、肺方面的急症部门。芦绍强、伊永禄、刘淑珍三位主任均是有着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急救医学专家,配备有中心监护室,并拥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系统等90年代国际著名的西门子医疗集团的急救设备,在先进的现代医学诊断抢救设施的“保驾护航”下,使用我们中国人特有的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填补了世界急救医学上的空白点。

  真是有点令人“心跳”的感觉。芦绍强主任开展了中枢性呼吸衰竭的研究,这个疾病是目前医学界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一般西药治疗经事实证明无明显效果。他在大量临床生理及病理研究基础土,将针灸调节呼吸功能的中医疗法应用于急症病人,通过针刺“气舍”穴等一系列针灸方法,对于阴脱型的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成功率达50%。有趣的是,为了撰著论文:他们检索了1980~1990年国内国外全部的这个学科的医学文献资料,竟没有见到一份这方面论文,而且从1990年至今,仍无任何报告。所以难怪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的该项论文在巴黎世界针灸会议上宣读后.不仅受到国外医学界的高度评价,而且外电惊叹这是急救医学的一次飞跃。起死回生今在芦主任带领下的急症部已不是一个神话。“脑血管病非手术抢救成功率”、“心肌梗塞抢救成功率”在国外处于领先地位。今年他们抢救了22例心急梗塞的危重病人无一例死亡,其中,1例心脏骤停病人,经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抢救,恢复了心脏功能,而且存活下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台、电视台、报社记者来这里采访,有的记者;晾讶:这可玩的真是心跳!1992年1月4日,下午3点50分。急诊部中心监护室。58岁的患者王凤森,意识丧失,双目凝视,紫绀加重,脉微欲绝。心电监护荧屏上心电显示:R--R间歇达6秒以上无心搏。

  心脏搏动骤停。门外的患者家属己不抱任何幻想,死神在与白衣天使“叫板儿”!

  值班医生罗莉,带领医护人员迅速组织抢救。打破常规,患者还没来得及办入院手续,救死扶伤绝对是第一位的,紧急采用针刺复苏方法,针刺穴位一分钟后,病人神志恢复,心搏恢复,血压回升,心率回升到40-46次/分。因病人存在糖尿病酮症且病情危重不能移动,罗大夫再次打破临床常规,临时在床旁安置二级心内膜导管起搏复律。中西医双重方法双管齐下,终于成功。

  王凤森的心脏终于正常跳动了,一直跳动至今。死神退却了,而患者家属目睹这里医护人员;晾天动地般的“心跳”感觉,将永生难忘。罗大夫手中保存着当时每一时刻心跳变化的心电图,真实地记录着他们令人见了“真是心跳”的精彩过程……

  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广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的眼科专家。无论领导医院的行政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