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获奖成果
2000年
2010年01月20日

肾炎3号方治疗慢性肾炎临床及实验研究

1、成果完成单位: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7383171
2、主要完成人:黄文政 曹式丽 何永生 杨洪涛 陈志强 黄怀鹏 赵进喜 
               马红梅 姜德训 白晓云 白云静
3、鉴定时间:2000年4月
4、成果水平及成果登记号:国内领先 津20000025
5、获奖情况及奖励编号:获200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JB-2-033-D01);
                       获200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编号:200303 LC-075
    内容简介 本研究突出中医特色,发掘中医“少阳主枢”理论,首创以疏导调节之法治疗慢性肾炎,通过对包括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在内的256例各类型患者的治疗及实验研究。该项研究还用四种动物模型实验验证,证实本方药既能抑制体液免疫的过度反应,又能改善和促进相对低下的细胞免疫。对系膜细胞增殖有一定的作用、对细胞因子网络也显示出调控作用。

衰老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针刺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1、成果完成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7483338
2、主要完成人:石学敏 韩景献 王舒 于建春 刘庆忠 李平 郑灏泳 蔡刚强
               鲁斌 温廷益 于涛 王旭慧 董承超 冯新
3、鉴定时间:2000.6.
4、成果水平及成果登记号:国际先进 津20000040
5、获奖情况及奖励编号:2000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JB-2-013-D01
    内容简介 该项目应用国际公认的日本快速老化脑萎缩模型小白鼠SAMP10为实验对象,采用mRNA差别显示技术,通过银染显示差示带,较系统地进行了脑老化相关基因的筛选,并探索了“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对靶点基因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针法延缓衰老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发挥两行调节作用,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并发现eIF3基因可能与衰老相关。

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1、成果完成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7483338
2、主要完成人:高其芳 石学敏 李平 卞金玲 李岩 郑健刚 韩艾 远慧茹 马春燕 丁晓蓉
3、鉴定时间:2000年9月
4、成果水平及成果登记号:国内领先,市20000960
5、获奖情况及奖励编号:2000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JB-2-017-D01
    内容简介 该研究从临床观察和临床实验两个方面,比较研究了针灸及中西药物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疗效,从肢体及脑血流动力学,治体温度场,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等角度研究了针灸治疗本病的主要临床机制。结果表明:针灸对患者肢体及颅内血流动力学异常具有明显改善及调节作用。针灸可使患肢的血液循环及能量代谢,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并可增强患者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该研究成果为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临床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开辟了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临床研究新领域。

针刺对实验性脑梗塞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及c-fos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1、成果完成单位: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7383171
2、主要完成人:王舒 石学敏 张春红 鲁斌 郑灏泳 李谈 张岭 
               刘庆忠 温廷益 董承超 杨增瑞 王旭慧
3、鉴定时间:2000年4月
4、成果水平及成果登记号:国内领先 津20000029
5、获奖情况及奖励编号:获200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JB-3-213-D01)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热凝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为实验模型,从缺血区脑细胞凋亡、c-fos基因表达及针刺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列动态研究,深入探讨了急性脑缺血发生发展的病理规律及“醒脑开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针法能有效抑制缺血区的细胞凋亡,从而防止半影区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并能调节c-fosmRNA在不同脑区的表达,增强Fos蛋白的合成,参与脑组织抗损伤与修复机制。

中药术陈方对培养感染HBV人肝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1、成果完成单位: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7383171
2、主要完成人:张超 张军平 朱争艳 藏力学 马永刚 章伟 佟强
3、鉴定时间:2000年10月
4、成果水平及成果登记号:国际先进,津20000068
5、获奖情况及奖励编号: 获2000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JB-3-049-D01)
    内容简介 该课题首次成功地培养了感染HBV的人肝细胞,并通过免疫组化及PCR技术进行了感染状态的鉴定,为乙型肝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稳定可靠的细胞模型;首次探计了细胞内Ca2+浓度在乙型肝炎的演变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在中药临床恢复乙肝患者肝功能方面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探讨了该中药制剂对培养感染HBV人肝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为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和中药制剂。

糖尿病足坏疽细菌学及中药外治的临床研究

1、成果完成单位: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7383171
2、主要完成人:王军 张庚扬 杜钰生 黄淑兰 叶秀敏 贾建东 刘媛越 胡承晓
3、鉴定时间:2000年10月
4、成果水平及成果登记号:国内领先,市20000733
5、获奖情况及奖励编号:获2000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JB-3-115-D01)
    内容简介 该课题研究从临床难点出发,在中医辨证内治基础上研制外用中药,从体外抑菌实验及临床与抗菌素对照应用均显示较好疗效,并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深入探讨并阐述其机理,为提高糖尿病足坏疽临床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及对外用中药的开发具有较重要意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