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鲁迅父亲的病
2009年06月23日
于铁成
 
    大约鲁迅在10多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得了很重的病,当时他家居住在绍兴城里,请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中医隔日一次,整整治了两年,病情却逐日加重。有一天那位名医来诊,看过病情以后,自感江郎才尽,便极诚恳地说自己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再也无计可施,于是推荐当地更有名的中医陈莲河来诊治。陈莲河,就是当时绍兴颇负盛名的中医何廉臣,鲁迅有意用谐音将他的姓名颠倒写了。
    何廉臣是清末民初一代名医,学识渊博。在西医刚刚传入中国的时代,他倡导整理医籍以保存国粹,主张通过整理文献来保存祖国医学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中医。通过对中西两种医学的比较,他认为西医学未必全可取,而中医学依然可以发挥作用。他治学严谨,对《内经》、《伤寒》以及明清各家学说均有较深的研究。何氏一生著述甚多,先后编辑出版《医药丛书》、《国医百家》等书刊弘扬中医学术。此外,还校订刊刻古医书110种,题名为《绍兴医药丛书》。著有《重订广温热论》、《感症宝筏》、《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通俗伤寒论》、《新医宗必读》、《新方歌诀》、《实验药物学》、《新纂儿科诊断学》、《肺痨汇编》、《勘病要诀》、《廉臣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一生为振兴中医、捍卫中医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其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仍然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和借鉴。
    可是何廉臣并没有能够治好鲁迅父亲的病,以至于鲁迅对此耿耿于怀,成为反对中医的理由。鲁迅的父亲究竟得的是什么病?竟然让一代国医高手也束手无策呢?
鲁迅的父亲叫周伯宜,因涉嫌科场贿略案,被拘捕审查,革去秀才,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其后常常借酒消愁,以致郁结成疾。现在大家都知道,酒清对肝脏的危害随着量的增加和饮用时间的延长,按照“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三部曲逐渐发展。鲁迅的父亲因抑郁而长期饮酒,因而出现了腹胀、腹水甚至呕血等症状,他的病中医称为“臌胀”。《黄帝内经》说臌胀的症候表现是“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腹胀大是因为有腹水的缘故;皮色苍黄,脉络暴露,是因为门静脉高压,肝静脉回流受阻造成的,由于患者腹部膨胀如鼓,故名为臌胀。膨胀病即中医所说的“风、痨、臌、膈”内科四大证之一。膨胀的治疗,索来棘手,有谚云“神仙难医膨胀病”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病相当于现代西医所讲的“肝硬化腹水”、“肝癌”一类的疾病。即使西医发展到今天,对肝硬化腹水、肝癌依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因为中医治不好这种病,就成为受攻击的话柄,是有失公允的。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同“臌胀”这种顽疾作斗争,早在《内经》中即有鼓胀证状和治疗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更具体。如肝水的症状:“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肋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金元医家更是从臌胀的病因病机方面进行了探讨。如刘河间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认为臌胀的病机是“阳热气盛,则肿胀也。”李东垣在《兰宝秘藏》中则指出“皆由脾胃之气虚弱”所致;朱丹溪则认为是“湿热相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之故。至明清时期,对本病的研究不仅对症状、鉴别诊断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在治疗方面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如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中认为:“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张景岳则提出了“治胀当辨虚实”的方法。历代医家的大量理论和实践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