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王清任为医林改错
2008年09月19日
于铁成
 
    1797年河北滦州瘟疫流行,病死小儿甚多,贫苦人家无钱下葬,只好以草席包裹后草草掩埋,到了夜间常被野狗拖出撕咬,皆破腹露脏,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不避污秽,每日清晨前往坟地,仔细地观察尸体的内脏,如此一连十天,看过较为完整的尸体30余具,基本弄清了一些前人未曾认识或认识模糊的人体器官及其解剖部位,如会厌、胰管、腹主动脉、上腔静脉、大网膜等。这个人就是被称为“挑战传统的医学家”王清任。尽管他看了很多小孩的尸体,但由于其所见之尸多已残破,对横膈膜却始终没有搞清,直到三十年后,他才从一个军官口中详细了解了横膈膜的位置与形状。前后历经42年,终于查明了人体脏腑的结构,写成了一本《医林改错》,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刊行。
   《医林改错》纠正了前人在人体解剖中的很多错误认识,尽管他对解剖的认识仍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在当时疏于解剖的社会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最重要的是他对“大脑”功能的认识,他提出了人的“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的说法,是对上千年来中国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的大胆挑战,使得中医学关于大脑功能的认识大大提高。
    王清任对于“中风病”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气血虚衰是人体患病的重要原因,如半身不遂的根本原因在气虚,血瘀的根本原因也是气虚。在此基础上,他列出了四十种气虚证和五十种血瘀证,并创立了补气活血与逐瘀活血两大治则,是对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王清任之前,古人对中风半身不遂的原因多以风、火、痰、湿论之,而王清任认为元气亏损是半身不遂的本源,要治半身不遂必须补气活血通络。他创制的“补阳还五汤”是一首治疗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剂。王清任说:“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药由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组成,配伍精当。该方具有补气行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沿用至今已170多年。
    王清任对中医最大的贡献是其对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他创制了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数十首活血化瘀方剂,疗效显著,为后世医家沿用至今。他所开创的活血化瘀理论研究,也成为现代中医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医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作用主要在于“活其血脉”,可以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物理化学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化其瘀滞”,可以抗心肌缺血、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病理状态。成为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的基本方法。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的桎梏日益加深,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教义更使得人体解剖成为禁忌。长期以来崇古尊经之风弥漫医界,医家们对人体解剖的认识也唯《内经》、《难经》是从,运用时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不敢越雷池一步。王清任能够突破禁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是非常宝贵的,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先锋和带头作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