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中医论疼
2008年04月23日
于铁成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表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仪器像体温表测体温那样,能够对疼痛作出定性或定量指标性的测量。虽然许多疾病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疼痛,但在实践中,医生却很难对疼痛给予准确评价。清代医家何梦瑶在《医碥》书中对冠心病心绞痛对了这样的描述:“真心痛,其证卒然大痛,咬牙噤口,气冷,汗出不休,面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治,不忍坐视”,看来很凶险,确使人有难以忍受的感觉。有些疼痛病不仅难以忍受,而且很难治愈,三国时的曹操患头痛病,虽有神医华佗在其身边,给他扎上一针就好,但是最终也没能除去他的病根。
    中医对疼痛是怎样认识的呢?《黄帝内经》认为疼痛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不通”,所谓“不通则痛”。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有寒气凝滞,瘀血闭阻、气机阻滞、热壅脉络、气血失养、痰阻络脉、食积肠胃等,但在诸多原因中是以寒凝气滞为首要原因,所以《内经》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大凡具有止痛作用的中药,大多属温热性质的药物。
    人对疼痛的耐受不一样,有着个体的差异。现代医学提出了“痛阈”的概念,所谓“痛阈”是指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通常所说的痛阈有两种:一种是痛知觉阈,即开始知道痛的刺激强度;一种叫痛耐受阈,即能耐受痛的最大强度。《黄帝内经》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焫之痛何如?……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认为人能不能耐受疼痛与身体素质有关。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中了毒箭以后,华佗为其刮骨疗毒治伤,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关羽神态自若,毫无畏惧。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直到骨上的毒刮完,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勇士精神。是不是勇士就不怕疼呢?《黄帝内经》专门有一篇讨论了这个问题,《灵枢·论勇篇》说:“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非勇怯之分也。”勇士和怯士都有能够忍痛的,其区别是勇士见到可能有发生疼痛的事,表现为“见难不恐,遇痛不动”;怯士则是“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只有敢不敢迎痛而上的区别。勇士和怯士也都有不能忍痛的,对于疼痛,勇士表现为“见难则前,见痛则止”;而怯士则“见难与痛,目转面盻,恐不能言,失气,惊,颜色变化,乍死乍生。”勇士怯士虽然都不能忍痛,但是勇士遇到疼痛还能挺身向前,怯士却早已魂飞魄散了。
    疾病发生疼痛的表现多种多样,有胀痛、刺痛、冷痛、灼痛、绞痛、坠痛、隐痛、游走疼痛、固定疼痛、遇风疼痛、遇热疼痛。也有疼痛喜按的,即在疼痛部位按一按疼痛就会缓解一些;也有疼痛怕热拒按的,在疼痛部位按一按更疼。一般说来,胀痛多属气滞;刺痛,疼痛部位固定多属血瘀;冷痛、绞痛多属寒凝;灼痛多属热壅;疼痛喜按多属虚证;疼痛拒按多属实证,所以在治疗上不可拘泥一法一方。疼痛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疼痛,而有效的疼痛治疗则必须建立在明确诊断基础上,所以辨证论治是十分重要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