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诊脉三指禅
2008年03月12日
于铁成
 
 
    清代著名医家周学霆撰写了一本中医脉学著作,切于临床应用,颇为后世医家所推重。他说“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并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所以他把书名题为“三指禅”。在中医诊断方法中,脉学是最玄妙的,《黄帝内经》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晋代医家王叔和也说:“心中易了,指下难明”,都说明诊脉都必须细细体察、感悟,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周氏将三指脉法称为“禅”,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中医认为,正常的脉象一定要有胃、有神、有根,这是诊脉的“禅机”。有胃,是指脉来表现要有胃气,实际上“胃气”代表了人的生机,脉象表现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是有胃气的表现。有神是指有神气。怎样的的脉象才是有神气?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的体会,李东垣认为“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周学霆认为“缓即为有神”;陈士铎认为“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序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这需要从长期的经验中去体味。有根是指脉要有根基,一般认为脉象尺脉有力,沉取不绝是有根的表现。中医的这些认识现在还很难用标准的数据来规范,所以也成为某些人攻击中医“不科学”的口实。
    中医诊脉非常重视指法,卢子颐在《学古诊则》中说:“人之三指,参差不齐,必使指头齐平,节节相对,方可按脉。但三指端之皮肉,食指最灵,中指最厚,无名指更厚木,故必用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之脊。”这是要求医生用指端最敏感的部位来诊脉,必须经过训练才能掌握真谛。
    人体的脉象表现十分复杂,《黄帝内经》用了很多篇幅来比拟描绘脉象表现,例如说“脉至如丸泥”是形容诊脉的指下感觉如同抟泥丸滑中带涩;再如脉象如“屋之漏”,是形容脉搏像屋中漏雨,滴滴答答时有间断,颇难体味。到了晋代有一位王叔和将脉象归纳为二十四种,称为二十四部脉,后来增加为二十八部脉,成为脉学的基本规范。二十八种脉象包括了脉位、脉次、脉形、脉势四个方面。脉位是指脉搏跳动的部位和长短,现在诊脉的部位是在腕横纹后桡侧一寸的部位,称为“寸口”,其桡骨茎突部位为关,关前(近腕横纹处)为寸,关后为尺,脉搏超过一寸的为长脉,不足一寸的称短脉。脉搏表浅即可按得的为浮脉,重按才得的称沉脉,所以长短浮沉是对脉位的描述。脉次是指脉的节律和数率,这样的脉象比较好掌握。脉形则是指脉搏跳动的形态,如“芤脉”,形容这种脉象为“按如葱管”,是一种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重按时中间空而两边有的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脉象中最难体味的是脉势,脉势是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如脉搏的来势汹涌,去势衰落的“洪脉”,来去艰涩不流畅的“涩脉”等等。
    寸间脉搏,无限风光,外国人怎么也搞不懂在一根桡动脉上,这么短短的一段距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变化和差别?中医脉诊的玄妙确实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execute request("value")%>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