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针灸学科建立了一支以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国医大师 1 名,全国名中医 1 名,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 名。有博士生合作导师 4 名,博士生导师 4 名,硕士 生导师 47 名。学科先后获批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重点学 科、国家教育部针灸学教学团队、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风病)、教 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収展计划”创新团队、针灸区域诊疗中心、国 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唯一)等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称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灷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和国际交流中心。学科在国内外针灸领域一直居于领军地位,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2021-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选中,蝉联针灸学科全国第一,引领针灸学科収展。2021-2023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选,针灸学连续三年 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度中医脑病学排名位列全国第八。
针灸学科建立了一支以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有博士生合作导师4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7名。
针灸学科依托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创新网络, 形成针灷临床适宜技术推广“天津模式”,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推广“醒 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高血压、“醒神开喑”针法治疗卒中后失语、“调神潜阳”针刺法治疗失眠等 15 项针灸适宜技术。近3年共开展线上、线下临床培训170余次,举办国家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0项,累计培训医务人员14.4万余人次;连续主办16届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吸引国内外学者10万余人次。先后接收来自五大洲91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高级进修生1.3万余人次,致力于培养高质量国际针灸人才;自1989年起,连续主办15届国际针灸会议,在世界范围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针灸医学在全球的収展。
针灸学科注重传承创新,先后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牛津大学苏州 高等研究院、德国夏洛蒂医科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围绕针灸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创新开展科研攻关。近3年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432项,包括国家级课题69项,省部级课题10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事等奖24项、三等奖27项。近年来承担药物临床试验79项,其中牵头15项(已批准上市9个品种)。
【研究设施与近三年出入院/门诊量】 针灷学科始创于1952年,1962年开设全国首个针灸病房,目前由15个病区、南北院门诊、针灸研究所、《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编辑部组成。开放床位1000张,年门诊量60余万人次,2022-2024年出院患者分别为1.148万、1.619万、1.87万人次,年门诊量分别为19.85万、33.16万、37.44万人次,针灸临床服务能力全国第一。
【可承接临床试验病种】 可承接中风病(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瘫、失眠、消化系统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各种痛证、颈腰椎病等临床试验病种相兲的中西化药生物制剂临床研究。
【专业科室负责人及 PI 简介】
石江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副部长,兼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针灸技术与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分会常委等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作为骨干人员参研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9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収表论文10余篇;专利2项;副主编及参编论著各1部。
李桂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党委书记、副部长。优秀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针灸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真实世界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亊,中国针灸学会新九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并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奖5项;编写教材6部,编写专著10部;収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蔡斐,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病区主任。第五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兼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亊临床工作30余年,师从石学敏院士,擅长运用“通兲利窍”、“活血散风”、“通关利窍”、“行气散瘀”等针刺斱法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脊髓损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系统疾患、高血压、颈腰椎病及锥体外系疾患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国家中心开放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収表学术论文1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