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于铁成
中医学是科学,但更是一种文化,是灿烂的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撇开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来谈中国医学,那么最终谈论的已经是经过取舍、与历史真相大有出入的中医学。现在很多人都在讲要发扬中医的特色,而中医的特色究竟表现在哪里?我认为中医的特色就表现在其浓厚的中国文化味。
“文化”一词,西汉刘向在《说苑》中是这样解释的:“籍文化以教,弗改加诛。”晋朝束广微的《补亡诗由仪》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元王逢诗中也有“文化有余戎事略”的诗句。这里的“文化”实际上是指和武事相对的文治、教化,
即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也就是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具、制度、语言、行为和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来对 “天下”、即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施加影响。在此意义上,文化就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人化”。就“文化”大的意义而言,包含了三个层面,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社群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中医学术与这三个层面的文化密切相连,从其所使用的器物,人际关系和哲学思想都反映出了浓重的中国特色, 它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医药学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一、顺应天地自然——中医文化的核心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据说周文王在取得政权以后,向商朝的老臣箕子请教治国的方略,箕子给周文王讲了鲧和禹父子治水的故事。鲧受命治理水患,采用了水来土挡的方法,即所谓“堙”的方法,到处筑堤垒堰,结果失败了,受到了处罚;大禹接替他的父亲治理水患的任务以后,向上帝请教治水的方法,上帝给了他“洪范九畴”,也就是九种方略,其中第一个就是“五行”。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其大意是说,鲧用“堙”的方法治水,违背了五行的特性,所以失败,大禹得到“洪范九畴”,按照五行中“水曰润下”的特性,用疏导洪水下行的特点,因势利导所以取得了成功。从这里可以说明“顺应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各个方面。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老子哲学的主线是效法自然。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说:“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灵枢·师传篇》)所以《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对自然规律“顺着昌,逆者亡”。这种文化思想体现在全部中医学术思想体系之中。如中医的脏象学说,将人体五脏六腑比附五行,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要求人们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疗都要顺应脏腑特性,比如肝在五行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心在五行属火,具有“炎上”的特点,等。另外在治疗上也反复强调因势利导,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又说:“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骠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无不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医学产生于古代,孕育于传统文化土壤,一直没有从自然哲学母体中分化和独立出来,从而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烙印。“医者,意也”典型的反映中医思维这一特质,形成了以“体验”和“感悟”为主的人文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处处体现着“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中医学所对待的患者不是单独的、个体的人,而是与自然、社会、群体构成一个整体的人。从自然、社会、群体等多维的角度来研究人体生命,并强调要与人自身所处的环境相顺应,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人文特色。中医学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这是中医的特色之所在,也是中西医学的差异的本质。
二、人文哲学——构筑中医理论的基础
中医的理论概念和范畴多为人文概念和范畴,基本上是从文化、哲学中借用或移植而来的。如中医理论体系核心气、阴阳五行学说就是直接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移植过来的。中医除了应用气、阴阳、五行等自然哲学理论来建构理论体系之外,还借助人们所熟知的社会文化概念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反映药物类别的上、中、下品;反映治疗原则的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釜底抽薪;反映病理的水火未济、子盗母气、木火刑金;反映脏腑功能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药物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等。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文化概念对于阐释中医理论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不懂得中国文化也就无法理解中医学说的内涵。也正是因为如此,成为一些人攻击中医理论不科学的口实。这些人对中医乃至东方文化的偏见,究其原因还是出于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优越感,是西方中心论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具体表现。
中医理论是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把社会人文关系作为描述人体各脏腑组织关系的模板,从思维学的角度称这种思维方式为“取象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事理,其本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它起源于原始时代,发展形成于《易经》。“取类比象”的思维基础是建立在“天人一体”之上的,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天象、地象、人象相类,具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