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2018年媒体新闻
2018-10-16《中国技术市场报》抽动症患儿家长疑惑多
稿源:   2018年10月17日

  “我家孩子眨眼睛、皱眉一年多了,去眼科开过不少眼药水,也不见好转,还常伴有吸鼻子、努嘴现象,这到底怎么回事……”“孩子喉咙老爱出声音,总以为是嗓子不舒服,平时给泡点润嗓子的茶喝,没当回事儿。可是这刚上一年级,老师找我谈话好几次,说孩子嗓子出声音已经影响课堂纪律了,这可怎么办呀……”。

  临床上总有迷惑不解的家长焦急地向医生们抱怨自己的孩子得了“怪病”,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或多或少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了阴影,产生自卑自弃等不良情绪。当家长被告知孩子可能得了“抽动症”时,心中更会有许多疑问,下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喜莲就家长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介绍。

  如何知道孩子患有抽动症

  首先,抽动症分为两方面表现。一是运动性抽动,如挤眼、眨眼、蹙眉、耸鼻、舔唇、咧嘴、点头或摇头、耸肩、转肩或斜肩等,复杂形式表现为蹦跳、跑跳、旋转、屈身、拍打自己和猥亵行为等,抽动可发生于身体的单个部位

  或多个部位。二是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吼叫声、嗤鼻子、犬叫声等,复杂形式表现为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控制不住地说脏话)等。

  上述各种症状可以同时出现或间隔出现,其特点是突然出现,不随意,可短期自行控制,快速抽动、刻板和没有节律性。家长们也可以发现,越是提醒孩子别动,或者训斥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抽动症状越明显;好多孩子在感冒发热、考试前、过敏性鼻炎或结膜炎、过度兴奋悲伤或愤怒、长时间玩手机打游戏等情况下,抽动症状会明显加重。这说明感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压力较大、情绪刺激等因素是引起抽动或导致抽动反复发作的诱因。而在孩子精神放松或专注于感兴趣的活动时症状缓解,一般入睡后症状消失。

  但抽动症也要注意鉴别诊断,如孩子出现频繁眨眼,需要考虑排除结膜炎;孩子出现频繁清嗓子,也有可能是因为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或者感冒引起的鼻咽部不适;不自主吸鼻子要除外鼻炎;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还需除外过敏性咳嗽;肢体抽动需要与某些癫痫发作相关鉴别;多个部位的抽动还应注意与多动症相鉴别等等,必要时可作相关的检查以除外其他疾病。

  孩子患抽动症的原因

  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和遗传、心理、环境、生物等因素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家庭管教过严、感染后自身免疫损害、血铅过高、过敏等因素与儿童抽动症发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抽动症不治疗可自愈吗

  得知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或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后,门诊有不少家长都会问这个问题:“如果不治,孩子慢慢长大以后抽动症能好吗?”研究表明,的确有一部分抽动症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会减轻或缓解。但是在症状自行缓解之前,抽动症状的反复波动会损害孩子的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从而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同时,抽动症儿童容易存在许多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对立违抗、焦虑抑郁、强迫症状、睡眠障碍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造成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此外,有部分抽动症患儿在成年后抽动症状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进行性加重从而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属于难治性病例了。据国外资料报道,约37%-85%的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因此早关注、早发现、早干预及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抽动症的治疗方法

  家长们需要牢记,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并非短期内可以治愈,也不存在单一特效的治疗方法,和发病因素相对应的综合干预方法,是公认较有效的。这些方法大概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神经调控治疗、针灸治疗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耳针、敷贴等等。家长们应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医生一起讨论各种治疗措施的利弊,为自己的孩子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家长对自己应注意什么提到抽动症的日常护理,这里有一点必须引起各位家长们的注意。为人父母,大家都很爱自己的宝贝,孩子打几个喷嚏都要提高警惕多留意,更别提抽动症状反反复复、不停歇了。于是在有的家庭里,大人们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嘴里不停地念念叨叨:“你看你看,又皱眉、咧嘴了,嗓子还出怪声!这是今天第几次了……”时间一长,在全家人都吃不好睡不好的担忧下,孩子的抽动症不但未见任何缓解,反而更加明显,使得大人们焦头烂额,孩子们痛不欲生,这种过分的“关爱”反而变成了“伤害”。

  作为家长应当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共同面对现实,共同努力,从而配合医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使孩子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更应注意自己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例如家长带孩子来就诊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焦虑倾向,怀疑患儿得了什么重大疾病,或对自己先前的不当养育行为过分地内疚、自责,对孩子的未来过分担忧甚至有了绝望的心情等。这些行为及表现都不自觉中影响着孩子的内心,特别是年龄大一点已经有自尊心意识的孩子,更是敏感脆弱。

  除此之外,抽动症患儿容易出现社交能力的障碍,甚至孤僻又强迫症状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家长刻意关注和制止患儿的抽动,甚至训斥孩子,变相逼迫孩子去扭曲自己的行为,这些反而会加重抽动症状或增加家庭内紧张感,容易造成病情反反复复,病程缠绵,治疗效果不佳。

  总之,家长和孩子,都要正确认识到抽动症儿童所出现的症状是疾病本身的病态表现,而不是孩子有意为之,一定不要因此责备孩子,但也不能以“患病”为借口过分迁就孩子。应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合理安排好患儿的日常生活,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不勉强患儿做极为反感的事,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如超额的课外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考试必须考满分等等。

  做好与孩子及老师的交流与沟通从心理上预防和消除孩子因为患抽动症而产生的紧张和自卑心理。如果孩子已经因为抽动症状出现情绪问题,可以告诉他(她),抽动症和感冒、肺炎等躯体疾病一样,虽然会引起不舒服,并且起伏波动,但在积极干预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自责,鼓励他们主动战胜疾病。必要时,可以和学校老师做好沟通工作,取得老师的理解,鼓励孩子参加学校正常学习和课外活动,提高自尊心。

  做好病情观察与用药护理家长要细心观察(但不要让孩子觉得被您一直盯着)孩子抽动的部位、形式、频率等,充分了解引起患儿抽动症状加重或减轻的因素,以便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治疗抽动症的药物,无论口服还是外用,中药还是西药,均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调整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宜因症状加重或减轻而自行换药、停药。

  日常起居与家庭管教应保证抽动症儿童生活的规律性,如充足的睡眠、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的锻炼及科学合理的喂养,尽量避免摄入含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和水杨酸等的食物,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勿暴饮暴食,多摄入新鲜蔬菜、当季水果、坚果、豆制品、鱼类等优质蛋白和富含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品,纠正偏食及嗜食辛咸酸辣厚重之味。

  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静的居室环境,不要大声播放摇滚乐、打击乐,可适当播放缓慢柔和的小夜曲、古典乐等;引导孩子不要贪玩手机、电子游戏和观看恐怖影视剧。耐心说服教育为主,不娇惯,不打骂或体罚。对于秽语患儿,要正确引导使用文明语言。

  鼓励孩子主动和他人交往,增进友谊,加强孩子的交流能力,重塑孩子的自信。在孩子心情低落或者自尊受到打击的时候,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采取诱导鼓励,消除心理上的困扰促进孩子的康复,以减少抽动症带给患儿的不良影响。

  抽动障碍是一种相对慢性的、病情易波动、症状易反复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给儿童及家庭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协作研究,进一步提高疾病的疗效及患儿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记者王昕莹

  张喜莲,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马融教授学术继承人。现任儿科副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肺炎联盟委员、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癫痫、抽动症、多动症等脑系病证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厌食、便秘等儿科常见病。参与制订相关指南、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9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http://epaper.jwb.com.cn/zgjsscb/html/2018-10/16/content_8_2.htm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