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2018年媒体新闻
2018-1-30《中国技术市场报》用对中医药流感同样能预防
稿源:   2018年01月30日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流感病高发,不少省市出现了大范围的流行。我们所处的津京冀地区由于空气干燥,少雨雪而且雾霾多发,使流感的发病率高于往年,目前仍处于高发态势。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刘桂颖介绍,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以起病急、发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伴有鼻塞、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主,少部分病人可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流感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病人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进展快,治疗不及时或恶化可危及生命。

  流感的易感人群,以老年人、儿童、体弱多病者、既往有呼吸道基础病的人员为主。因为流感有聚集发病的特点,又以感冒病人携带的病毒为主要致病源,经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因此,幼儿园、学校、医院、其他密闭而且人员稠密的场所内的人员,均是流感的高发人群。

  在流感的高发病季节,如何有效地预防,是个重要的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法。比如,疫苗接种、某些抗感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流感季少去公共场所、勤洗手、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充分休息、居室定时开窗通风等等,均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要做到不发病或发病也比较轻,仍然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在这方面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很多的思维理念和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值得参考。

  用药物预防流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药物是治疗疾病的工具,俗话讲“是药三分毒”,没生病而用药这本身就存在者很大的隐患,如果使用上有问题或者用的不对,就会对身体产生不必要的伤害。用中药来预防流感应该本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来进行,《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用治未病的思想来指导流感的中药预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和使用。

  已感邪而病未起

  中医将流感病毒这种外界致病因素,称为病邪或者邪毒。“已感邪而病未起”,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流感季,身处人员密集的场所,而且所处的场所内已有流感的情况发生,家庭成员或周围密切接触的人有流感发生。由于流感病毒主要借助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口鼻是主要的侵入门户,人员密集的场所空气流动性差,缺少紫外线照射,病毒不容易被清除和杀灭,极易造成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感染流感病毒实在难免。病毒侵入人体不一定都发病,这要看病毒的强弱和人身体的状况,即便发病通常也会有一定的潜伏期,这个期间隐而不发,这个阶段就是已感邪而病未发。已感邪而病未发,是用中药预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没有感冒样症状,或者仅表现为周身的不适感。

  使用预防性中药应该以抗病邪为主要目的,中药可选择使用银花、连翘、大青叶、贯众、板兰根、野菊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类药物为主。具体应用时,选以上药物2-3味,用量根据体质情况来决定,如果配合使用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中的1-2味,可以增加疏散风寒驱邪外出的作用;如果加用生石膏、麦冬、黄芩、炒栀子中的1-2味,可以增加清内热协助解邪毒的作用;如果加用辛夷、白芷、桔梗、牛蒡子中的1-2味,可以起到通鼻窍或利咽喉的作用。如果体质偏虚或胃肠功能不好,也可以增加一些益气和健脾胃的药物。总体原则是抗邪毒的药物为主,解决其他问题的药物为辅。服药的时间不可以过长,剂量也不可以过大,服药中出现任何不适都应该停止服用。因为这个阶段没有任何病状而服用药物是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如果有条件最好请医生来调配适合的方药。

  注意既往呼吸病

  流感是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的最主要原因,对这类病人群体预防流感更为重要,许多慢性病尤其是慢阻肺、支气管扩张、哮喘、肺间质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最易受流感病毒的侵袭而发为流感并引发原有的疾病加重。这些人群痰、热、瘀血、湿浊等邪气留恋于体内,内邪最容易引外患,当内外合邪时可使原来的基础病进一步加重。因此,在流感到来之时,慢性病患者应及时就医,按照中医的理论针对患者不同的状态进行辩证施治,通常从痰、热、瘀、虚四个方面进行清理和调治,使原有的疾病控制在比较好的状态,这样才能够有效防止流感侵袭。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原有的慢性病处于稳定期,也要采取一些更积极的办法,在辨证理论指导下进行调理,这种情况下的“治”就是“防”。

  警惕体虚情况存在

  中医历来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流感的高危人群多为体质虚弱者,中医认为若体质虚弱,特别是肺虚或其他部位的虚损影响到肺,肺的卫外功能就会减低而失去防卫能力,病毒这种外界致病邪气,可从口鼻或肌肤体表侵犯人体而发病。大体来说若以气虚为主,常表现为自汗怕风,气短乏力,易疲劳,平时特别容易感冒,舌质淡,脉无力。此种情况可用益气固本的方法,选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可起到扶助正气而御邪于外的作用。若以阴虚为主,一般表现为口干欲饮水,手和脚心发热,常睡眠不好,易急躁,舌红少苔,脉细数。这种情况可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选用麦冬、生地、丹皮、知母、天花粉、芦根、白茅根等煎水代茶饮。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用养阴清肺或知柏地黄丸等。还有的人存在肺虚、脾虚、肾虚等等情况,需要医生帮助识别并制定相应的调治方案。总之,感冒流行季,这种偏虚的状况得不到纠正,极易招致流感病毒的侵袭,而且患流感之后容易使病邪深入造成重症或引发他病,需要引起重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气道高敏感,其表现的是气道对刺激表现出过强的反应,这种现象的实质也是一种“虚”,通过补虚来调理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减缓这种情况可以使感冒后期的咳嗽不会拖得很久。

  内火或痰湿偏盛常见

  内火和痰湿偏盛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和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睡眠少、生活不规律、情绪管控的不好、高热量饮食过多、运动少等等诸多因素有关。这种病理现象的存在,虽构不成疾病,但是它的存在却是疾病的极大隐患,在流感季这也是易患流感的重要因素。流感病毒的致病特性从中医来看,是一种具有火热毒性的致病邪气,最容易和体内的热邪结合,两热相合会使人体受伤害更重。这种致病邪气若与体内的痰湿相结合,就会“如油入面”兼有了重浊之性,难以分离和去除造成缠绵难愈。因此,体内积存的内热和痰湿必须及时地清除,防止“内忧引外患”。清理内热的药物有很多,用时应注意区分什么部位的火,肺和胃有火常表现为口鼻干燥,甚则咽痛,口内生疮,口臭便干,呼吸气热等。宜用生石膏、黄芩、丹皮、麦冬、大黄、芦根等。心和肝有火常表现为心慌、面赤、口苦、易怒、胸痛胁胀等。宜用柴胡、黄芩、炒栀子、黄连、竹叶、莲子芯等。若腹胀、大便干燥,数天不解,属于肠燥便秘,宜用通便泻热的方法。总之,内热的情况还有很多,应该详细分析区别对待,没有一药去百热的捷径可走。痰湿偏盛往往与脾胃功能不好有关,除了祛痰化湿以外,还要注意调理脾胃,使脾胃健而杜绝生痰生湿之源。

  综上,流感的中药预防性使用,应该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思想,它不同于流感的治疗,具有很强的靶向和目标,针对的是一个病体,容易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治疗方案。而药物预防则完全不同,要面对每个个体的不同情况进行调理,实质是一个治未病的问题。“有是证则用是药”使用中药的一个总体原则,预防性用药一定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没有患流感而盲目用中药抗病毒不可取。

  记者王昕莹

http://epaper.jwb.com.cn/zgjsscb/html/2018-01/30/content_7_1.htm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