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科室动态
医生介绍
专病门诊
优势病种
特色诊疗
护理风采
健康宣教
医案集锦
学术前沿
科研教学
患者之声
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政务网站发布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生殖中心  >  健康宣教
气血阴阳辨不育,中药方剂宜生育
2017-11-11 17:42   来源: 天津中医一附院生殖专科

男性不育男性不育

     在当今社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活习惯不良等诸多因素影响男性的生育力,男性不育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出现多病因、多系统复杂病变的趋势,中医也呈现虚实夹杂、多脏腑功能异常的情况。今天,我们就男性不育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疗等方面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
什么是男性不育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夫妇同居1年以上,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因素造成女方不孕者,称为男性不育。男性不育属中医无子无嗣绝育不男等范畴。有资料显示,不孕的因素中有50%60%为女方原因,20%25%是男方原因,20%~25%为男女双方的原因共同所致。

01
class

男性不孕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男性不育的中医病机较为复杂,归纳起来有虚、实、寒、热、痰、瘀、郁等,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肾,与肝脾心有密切关系。然而临床上无论脾虚、血虚,还是痰湿、瘀血、湿热、肝郁等,其病机变化结果都会导致肾精的亏损而出现男性不育症。

1、先天因素:父母体弱,或早婚多育,或近亲婚配,或怀孕期劳欲不节,或房事不节,故使所生之子易于夭亡。先天不足,多患畸形,生殖器亦多见畸形,以致婚后不能同房,或不能生育,治疗常较困难。

2、肾气虚弱:禀赋不足,肾气虚弱,命门火衰,可致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或阳气虚弱,无力射出精液;或房劳伤肾,病久伤阴,精血耗散,而致精少精薄。或元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灼精,以致遗精盗汗,精液粘稠不化,精血不合而致不育。

3、肝失疏泄:凡失恋、失意、思虑过度,或夫妻感情不和、精神紧张,或所欲不遂,同房不合谐,忍精不泄,蓄积日久,均可使肝失疏泄,以致性欲淡漠、阳痿、早泄,或遇严重痛心之事,悲哀欲绝;或恼怒太甚,郁怒伤肝,以致阳痿。

4、湿热下注: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痰浊蕴积于下焦,阻遏命门,或湿热下注,宗筋弛纵,以致阳痿,或湿热之邪蕴积不散,以致残精败血淤阻精关窍道,射精不能以致不育。

5、气血两虚:大病久病,劳伤肾气,精亏液乏,而致不育,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亏虚,脾之化源不足。日久导致肾气亏虚,以致精少;或形体衰弱,神疲乏力,阳事不兴,亦可产生不育。

6、外感邪毒:包皮过长,秽垢内积,湿热酿毒;或房事不节,染及淫毒;或感受内热、疫毒、风寒,而使淫毒流窜,注于下焦,并见梅毒、淋浊、血精之病,以致男性不育。

男性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首先要查明不育症的病因,也就是在辨病的基础上再行中医辨证施治。对一些中医药无法治愈的不育症,如输精管缺如等,则应坦告病人,让其适时采取人工授精或其他的治疗手段。

1.肾精亏损型

临床表现:腰酸,面色无华,精子数量少,精子活动率低,精液清稀,性欲淡漠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多以补肾填精为常用治则。

治以补肾生精。代表方剂五子衍宗丸、左归丸等。

2.肾阴不足型

临床表现:阳痿早泄,五心烦热,头晕耳鸣,不射精,精液黏稠不化,精子活力低下,盗汗,口干舌燥等;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补肾阴。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3.肾阳亏虚型

临床表现:全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阴器冰凉,阳事不举,小便清长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温肾填精,代表方为五子衍宗丸、右归丸等。

 4.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阳痿,附睾肿块疼痛,不射精,精索静脉曲张,睾丸坠胀疼痛等;舌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涩。

治以活血化瘀。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

5.肾虚肝郁型

临床表现:阳痿,胸闷胁痛,嗳气,不射精,举阳不坚等;舌淡,苔薄白,脉弦。

治疗则多以疏肝理气为主,辅以补肾生精之品。代表方有柴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

6.脾肾两虚型

临床表现:纳减便溏,面色萎黄,肢体倦怠,精子数少,活力低下[1]等;舌体胖有齿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以补脾益肾,代表方有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

7.湿热下注型

临床表现:阳痿,口苦,阴痒囊湿,睾丸胀痛,小便短赤且淋沥作痛等;舌红苔黄,脉弦滑;生殖系统炎症、前列腺炎及嗜食辛辣烟酒导致精子活力低下、死精症、精液不液化可归于“湿热”的范畴。

治以清利湿热,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等。

8.气血两虚型

临床表现:阳痿,面色无华,气短,精神不振,头晕乏力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益气养血,代表方有归脾汤、八珍汤。

9.痰浊凝结型

临床表现:附睾硬结,精管串珠,脘腹胀闷,疲乏困倦,性欲低下等;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濡数。

治以化痰散结,代表方有海藻玉壶汤、消瘰丸等。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