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热烈祝贺我院张伯礼、黄文政、武连仲荣获首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稿源:   2017年06月30日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京西宾馆联合举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表彰第三届国医大师和首届全国名中医,授予王世民等30位同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授予包括我院张伯礼、黄文政、武连仲在内的99位同志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追授高上林同志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并合影,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国务院办公厅副秘书长江小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傅兴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马建中、王志勇,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唐永刚出席座谈会。

  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已开展三届,共评选表彰了90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是首次开展,标志着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不同层级相互衔接的中医药人才褒奖机制初步形成。2014年,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阮士怡,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针灸学家石学敏当选全国第二届“国医大师”。目前,我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3名。多年来,他们开创和攻克了多项医学科技难题,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造诣为人民解除病痛,在国内外广受赞誉。
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合影
天津市四位首届“全国名中医”合影(左一黄文政,左二张伯礼,右一武连仲)

首届“全国名中医”张伯礼院士事迹介绍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名中医。

  张伯礼院士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务院医改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从事中医临床、教育、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丰富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爱戴。主持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证治方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任天津市中医治疗SARS总指挥,组建中医医疗队,开辟中医病区,所总结的SARS发病特点和证候特征、病机及治疗方案,被WHO颁布的《SARS中医治疗方案》收录。主持开展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药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和关键技术,促进了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整体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拓中药二次开发领域,建立了系列关键技术,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推动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换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伯礼教授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参加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参加起草了《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规划》等文件。多次参加中医药立法调研和全国审议,推动了《中医药法》颁布实施。

  张伯礼教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学风严谨,富于创新,多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培养出站博士后、毕业博、硕士研究生160余名。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何梁何利基金奖、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首届“全国名中医”黄文政教授事迹介绍

  

  黄文政,男,1941年8月出生,汉族,天津市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同年分配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行医已54年,仍在坚持临床工作。历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方向博士后合作导师。黄文政教授于2008年被评为“天津市名中医”;并为第二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等职务。黄文政教授为我院肾病科学科奠基者之一和学术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我院肾病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学科。

  黄文政教授早年曾师从老一辈名老中医哈荔田、董晓初、柴彭年等,而柴老作为其上级大夫,对他影响最深。黄文政教授勤奋好学,虚心向众多中医内科名家学习,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钻研,加之精勤不懈的临床实践积累,最终学有所成,成为当代著名中医肾病学家。他多年来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尤其在中医药治疗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总结多年临床所得,深入研究探讨三焦理论,认为三焦为一膜状组织器官。在皮肤、肌肉、脏腑间隙无处不到,它囊括着各个脏腑,是各脏腑经络的物质输送与功能调节的主要通路,是遍布于全身的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系统。三焦与肾密切相关。因而在国内率先提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为慢性肾炎的病机关键”,创立了“疏利少阳,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研制了肾康宁、肾疏宁、肾络宁等系列方药,临床治疗496例慢性肾炎取得了总要效率87%,完全缓解率34%的显著疗效。并从大体、分子、基因水平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机理探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根据邹澍“肾固藏精泻浊之总汇。”的论述,打破了“肾主补无泻”的旧说,提出了“肾主藏精又主泄浊”的学术观点,据此确立了“扶肾泻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研究出扶肾液1号和2号系列方药,并首创98例肌酐倒数斜率评价体系,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此外,在分期治疗复杂性泌尿系感染、虫类药治疗顽固性复杂性肾脏病(如膜性肾病、肾淀粉样变等)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黄文政教授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参编著作6部,其中1部为副主编。黄文政教授重视对学术思想继承人的培养与学术传承工作,他教书育人,硕果累累。先后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15名;作为第二批、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院级师带徒项目的指导老师,共培养徒弟6名,其中1名获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优秀继承人”称号;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培养了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名,其中5名获省市级名中医称号,12名成为博士生导师,10多人担任国家级学会主委和副主委。

  黄文政教授任职副院长期间,为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献计献策,积极提高我院科研及教学水平,为我院成为全国省级示范医院做出贡献;并长期指导我院肾病科的学科建设,提出许多宝贵建议,并积极指导学会工作,促进了学会的学术发展。

  黄文政教授早年先后参加援外医疗队,并曾先后赴刚果、加蓬、法国、缅甸、日本及我国台湾省进行医疗、讲学和学术交流。曾为加蓬前总统邦戈、缅甸前总理吴貌貌卡夫人及两国政府高级官员进行医疗保健,获得赞誉。

  黄文政教授50多年始终以“病人至上”为服务宗旨,务实求真,勤勉敬业,深受患者爱戴。

  首届“全国名中医”武连仲教授事迹介绍

  武连仲,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12月生,1968年9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48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6年7月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名中医,2014年荣获“武连仲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业医48年,1960年考入天津中医学院本科学习,是我国首届六年制中医大学本科毕业生。1968年参加工作,1972年调入新医科,自1974年1月调入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针灸科工作,受到著名针灸专家石学敏教授的指导和培养,进行针灸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等工作。曾担任针灸科教学秘书、中风病治疗组兼科研组组长、中医病历筹建组副组长、急症组副组长等工作。1975年总结出“神的生理病理”、“中风病机关键”等理论,并担任针灸科教学秘书,后又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长期肩负院内外、国内外从职大到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临床带教及日常管理工作,所在科室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学集体”,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为人师表先进个人”。1979年至1987年先后承担天津市7所职大、针灸骨干医生脱产培训班、连续四届二年制专修班、第四期西学中班、“日本医师研修班”(共三届)的针灸临床教学任务。1988年赴非洲任中国一加蓬友谊针灸按摩诊所所长,通过艰苦努力,不仅促进了中加友谊,还使诊所扭亏为盈,为中方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诊所还被评为“天津市知名外企”。1992年被选派为“中苏友协中医专家代表团”的针灸专家,赴前苏联访问讲学,获得轰动效果,《人民日报》曾载文报道。此后曾赴德国、法国等地医疗讲学,均获得好评,载誉而归。1993年以后年门诊量三次居全院第一位,据统计个人全年门诊量曾连续9年超万人,屡次获表彰、嘉奖,被评为市级“九五”立功先进个人。

  科研意识强,能独立完成科研选题、课题设计及组织实施。作为主研人之一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脑梗塞)的临床试验研究”获1981年度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作为主研者之一的“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材”,荣获1992年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作为主研者之一的“针刺治疗瘖痱、类噎嗝325例临床及试验研究”获部级二等奖。作为参研人之一的“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及试验研究”获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的负责人,完成的“针刺镇痛的临床及外周机制研究”通过验收。1991年出版近200万字的针灸巨著《汉英双解针灸大词典》,任副主编、副主委。近年来,主编《针灸新悟》《中国针灸妙论技法-针灸大师武连仲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特色》等,参加编写了《针灸治疗学》《实用针灸学》《石学敏针灸临床集验》等20余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崇尚传统针灸学,强调辨证论治、汇通中西,扩展中医思维逻辑、推陈悟新、发展中医理论和临床。对“脑、神”的生理、病理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参与了“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研发,提出中风病机关键在于“窍闭神匿”,对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创立在理论总结和临床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对中医脑病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理、法、方、穴、术”与辨证论治思想堪称经典,提出了“神-脑-心-肾-督轴论”、“脑—督脉一肾一血一心,五位一体”等理论,临床重视调“神”,尤其重视脑神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根据“神气”在各种疾病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表现,运用不同的调神方法。总结了“神的生理病理”“中风病机关键”等理论。潜心钻研,不断创新,对中风、癔病、痛症、周围神经损伤、假性球麻痹、小儿抽动症等神经系统诸病,痉挛性斜颈等症均有独到的见解。独创“开窍顺筋”针刺法,采用“五心穴”为主结合舌针治疗痉挛性斜颈,并“调神针法”治疗疼痛,临床疗效显著。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