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王金贵 >> 学术成就
王金贵教授主要学术思想

  一、司外揣内,杂合以治

  王金贵教授认为中医传统治法多种多样,各有所长,有以扶正为长者,有以祛邪为长者,有以调整脏腑、或阴阳、或气血为长者,又均有自身的局限性,但离不开中医诊治的病机特点。特别是伤科、内科、儿科的疑难杂症大多属于或久病入络而经脏受邪,或病机传变而错综复杂,所以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单一的施治手段多半不能适应病情变化,必须采取多个手段方法“杂合”配伍,内治、外治相辅相成,方药、推拿、针灸等疗法并用,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伤科疾病

  伤科疾病多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内经》中论述,“风、寒、湿三邪杂至,合而为痹”。在此基础上,王金贵教授精研内经及各家学说,学而不泥,总结风寒湿邪由外向内传变的规律,提出了他的理论与方法“久痹穷及肝肾”:初痹邪闭脉中,经气无所行,以至气瘀不通,由气滞血,加重痹证;日久不治或失治误治,久痹入脏,穷及肝肾。对于这种虚实夹杂之证,其方法为:“针推熨拓治其标,口服煎丸治其本”。

  1.针推熨拓治其标

  伤科疾病无论初痹久痹都存在局部经络之邪实,采用口服中药治疗不能迅速直达病所,而采用外治疗法,针对性强,正如《理瀹骈文》中所说:“外治与内治并行,而且能补内治之不及也。”故而王金贵教授提倡以针灸、推拿、熏蒸、湿敷等外治法解决局部在其表、在其经的实邪。

  2.口服煎丸治其本

  虽然伤科疾病多以局部病变为主,但究其根本还是身体整体情况的局部体现,“治病必求其本”,且久痹必入脏,多为虚实夹杂,存在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之证,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痛症,久病入里损及肝肾,属本虚标实,当补其不足。因而王金贵教授重视从整体来考虑患者的病情,推崇薛己“十三科一理贯之”的学术思想,善于运用中药方剂,尤其是各类经方、古方,以及特色药物治其本虚,配合外治疗法解决各种久痹顽疾。

  (二)内科杂病

  对于常规疗法束手无策的内科疑难杂病,王金贵教授多采用内外兼治。在中医传统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疑难杂病症候表现辨证分析,立足于“久病入络”的学术思想,以内服汤药与推拿等外治疗法协同配合,他总结出“以针推引其经,方药调其脏”这种“联合疗法”出奇致胜,目前在治疗帕金森、痉挛性斜颈等运动障碍疾病,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亚急性联合变性、运动神经元病等西医的难治之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针推引其经

  内科疑难杂症多是缠绵难愈的慢性疾病,具有相当长的病程,《灵枢·百病始生篇》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由于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且联络脏腑,能够深入体内深隐之所,所以成为病邪深入久伏久羁之处,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所提“肝络”、“脾络”等。而这些络脉中所客之邪难于用寻常药物针对治疗,最终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错综复杂,更加重了其难治性。王金贵教授针对药物难以直达病所这一难题,提出以针推引经透络,作为“引经药”帮助中药发挥作用。同时,运用腹部推拿具有补而不滞、泻而不伤的特点,广泛用于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弥补中药处方个别单味药重复使用而产生耐药性的不足,同时可以有助于平衡中药之四气五味以更好地发挥药效。

  2.方药调其脏

  由于久病入络病因病机的复杂性,病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所以,它的临床症状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久病入络之邪多为痰、瘀,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久病入络”所客脏腑不同。王金贵教授施以理气、化痰、祛瘀之法的同时注意根据脏腑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性味。正如《证治心传》所言:“邪犯上焦、心肺、头目、清窍,则宜轻清之品,不宜重味,药过病所,反伤中下。郁结之病,治从轻宣柔润,不宜苦重、大热、补涩之品,非徒无效,而反增病也。”轻药恐有药不及病所之忧,重药尚有药过病所之虑,王金贵教授擅以轻重搭配,灵活选用中药。他还提出,处方不能面面俱到,对症添药是简单拼凑,什么都治的结局便是什么都治不好,遣方用药必须谨守病机,抓准主证,精准治疗,方能奏效,更多兼证应施以针推,才能标本兼治。

  (三)小儿疾病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病邪所损害,若治疗及时、方法得当,常能随拨随应、迅速康复;否则,又会迅速传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王金贵教授提出“急则遣方用药,缓则小儿推拿”,盖因《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云“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若用药太过则伤其正,所以急病则先以药投之,中病即止,而后辅以推拿调之。

  1.急则用药,以防传变

  小儿体质特殊,“脾常不足”,由母及子,其肺常虚,卫外不固,受邪为病。因此,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王金贵教授总结临床所见,小儿确实好发热病,故而多应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而因小儿体质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热的传变也极为迅速,王金贵教授提出,急则用药,用中药甚至西药,快速阻断病情,以防传变。

  2.缓则推拿,改善体质

  “热则寒之”,“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咸寒”,所以小儿热病每多因用寒药而伤脾胃,后天之本不固,又容易再次感染发病。因而,需中病即止,转而使用小儿推拿以调之,正是利用小儿推拿“平和而缓补,稳进而易用”的特点。加之小儿“肝常有余”,由母及子,肝火易生心火,一旦病邪所侵,多半从阳化热。因而,在急病有所缓解的阶段,应当针对“肝有余”、“脾不足”、“心有余”、“肺不足”进行调整,改善小儿体质,避免复感。

  二、由道而术,各司其属

  (一)伤科疾病

  王金贵教授始终坚持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改变以往软组织损伤疾病“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空间性以证分型的固有模式,以“恒动观”把握和总结颈腰椎病等软组织损伤疾病发生发展时相性规律,并根据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验证,创新性提出“时相性辨证施治”“手法适时应用”理论。

  1.时相性辨证施治

  该理论巧妙地将中医传统思维“藏象学说”及“辨证论治”的理论相结合,运用两种思维模式平行观察现代软组织损伤疾病自始至终的发展过程,总结归纳出现代软组织损伤疾病在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必然出现的有内在联系的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依据内在关联症状,“由表知里”,准确把握疾病发展演变规律,确立了现代软组织损伤疾病发病的三个递进阶段分别为“瘀血阻滞——经络瘀阻——筋脉挛急”,打破传统“空间性辨证+中医外治法”的固定证型模式,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证型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多年临床观察研究明确不同中医外治疗法的功用、优势与不足;遵循“外治之法亦内治之法,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医理药性不二,而法则变化神奇”的理念,将经筋膏摩疗法、通络储药罐疗法、辨证中药湿敷疗法等10余种不同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合理应用到软组织损伤的不同病理阶段,“君、臣、佐、使”处方式配伍,保证每项外治疗法各有侧重、各有突出,最终实现“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有机契合疾病发展规律,在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和缩短疗程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有效医疗资源的浪费。

  2.手法适时应用

  “时相性辨证施治理论”根据现代软组织损伤疾病的病程发展,将其辨证地划分为瘀血阻滞期(急性期)、经络瘀阻期(缓解期)和筋脉挛急期(恢复期)三期,根据各期的病变局部的不同特点选用适宜的手法。

  剧烈疼痛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急性期最大的特点。中医认为在发病的初期即急性期实证居多,常因邪阻而致筋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此期的病理特点主要是炎症、水肿,此病程阶段病机为血瘀阻塞,经脉不通,治疗应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为主,禁用整复类推拿手法,随着疼痛的逐渐减轻可适当使用㨰、按、揉等放松类手法,并配合中药湿敷、熏蒸、中药敷贴等疗法,以活血化瘀止痛,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炎症、水肿的消退吸收,有效改善瘀血阻滞而致的疼痛,诸法合用,共达止痛之功。缓解期的特点是自觉疼痛消失,活动受限,活动时引起疼痛。病理分析此期软组织充血、水肿基本消失,但损伤尚未恢复,中医认为此病程阶段病机为瘀血凝滞,脉络受阻,治疗应舒筋活血,温经通络,在继续保持血液循环通畅的前提下,采用软组织松解手法,如弹拨法、擦法、㨰法、按揉等,配合针刺、牵引、通络储药罐及功能锻炼等治疗方法来解除软组织的痉挛和压迫,改善脊柱、关节等的活动度。恢复期特点是疼痛基本消失,但病变部位仍僵直,活动欠灵活。病理分析此期软组织损伤基本恢复,但位置发生变化,小关节错缝并紊乱,此病程阶段病机为病邪渐去正气渐复,经脉挛急,关节不利,即筋骨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治疗则侧重理筋整复,滑利关节,推拿手法以理筋整复的运动关节类手法为主,恢复紊乱的错位关节和力学平衡,配合针刺、足浴和松筋易骨导引操,以促进筋骨的功能和位置恢复,巩固疗效,有效改善久坐、久行导致的腰痛等慢性软组织损伤疾患,防止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二)内科杂病

  王金贵教授始终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传承和发展脏腑推拿,兼容并蓄,学古而不泥古。古法腹部按摩重视气血,认为“人身以气血为本,气血不足则人弱,气血不畅则人病,气血停止则人死,按摩治病之原理就是行气血、通经络”;津沽民间捺穴疗法也尤其重视调气,认为“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他将二者加以融汇创新,形成“津沽脏腑推拿”,并且挖掘、丰富了其理论体系,结合其自身的临床体会,提出“调气通脉、调畅三焦”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脏腑推拿治疗以调畅气机,调节贯通经脉气血为主,并畅通三焦,促进气化功能,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整脏腑的目的。“调气通脉、调畅三焦”学术思想在指导推拿辨证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调冲通脉,顺畅气机

  王金贵教授深谙中医气机升降的基本规律,认为“百病皆生于气”,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气机平调是中庸之道,亦是治疗大法、核心理念,调畅各脏腑的紊乱气机正是脏腑推拿的优势所在。五脏之中,脾胃居于中,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在左而肺居右,肝气主升,肺气主降。王金贵教授认为肝气疏泄有度,肝升肺降,形成龙虎回环,可畅达胸中气机;脾胃之气有升降调节作用,可斡旋气机,升清降浊,气机得顺。《彭子益医书合集》中指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这是从五脏整体的角度看待气机转输,王金贵教授充分考虑五脏的整体性,以五行生克制化为指导原则,在局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灵活施治,调畅气机。

  王金贵教授善用奇经八脉,奇经以满为功,以通为用,腹部推拿恰以“冲脉气血充足、脉道通利”为要,通过手法施用于冲脉来调节全身气血。冲脉是联系十二经脉的枢纽,脏腑经络的气血都汇聚于此。《灵枢·逆顺肥瘦》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王金贵教授认为腹部推拿作用于冲脉,通过深层按压于伏冲之脉,可以鼓荡十二经脉之海的精气,犹如海水倒灌入江河湖泊,其力道充沛、作用广泛。王金贵教授在临床中以“五层气体,四种导疗”指导推拿治疗的层次与补泻,善用腹部推拿调节伏冲之脉,调畅冲、任、督、带脉,从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荣养五脏六腑,平衡阴阳,达到“调气通脉”治疗内科杂病的目的。

   2.以阳入阴,三焦气化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王金贵教授认为津沽脏腑推拿长于调畅气机,可以通过调气来调动人体之气而助阳,阳气可蒸水化气,气能载津,阳长则津液可随气布化,从而达到滋阴之效。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难经》提出“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主通行宗气、营气、卫气,总司人体气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具有纳化水谷、升清降浊及调节水液气化代谢的功能。王金贵教授认为三焦是人体各种气机的统领,三焦不畅则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阻滞,脏腑失和,上下不通,表里不通,经络不通,引起气滞、湿阻、热郁、水停脏腑等病机变化。正如《中藏经》载“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王金贵教授认为三焦有形,为流气之所;三焦无形,可气化万千,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三焦功能的论述,整合在一起才是对三焦完整的认识。脏腑推拿核心之一就是调畅三焦气机,恢复三焦气化。王金贵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宣上”、“畅中”、“渗下”的治疗法则,在治疗中,首先是开中焦之气,即“畅中”,中焦是沟通上下、承上启下的关键所在。继而开下焦之门,即所谓“渗下”,给浊气、水湿之邪等以出路,使中焦水湿不碍脾。最后才是开上焦之气,即是“宣上”,开胸顺气,恢复肺气宣发肃降,亦有助于下焦通利。三焦在局部各行其是,而在整体又相互影响,共同完成水谷精液气血的吸收、输布、排泄过程。“畅中、渗下、宣上”依次施用,则可恢复三焦气化的功能,使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谷和通行水液的作用正常,疾病得愈。

  (三)小儿疾病

  王金贵教授在儿科治疗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形成了以“脏腑体质辨证”为依据,“五脏生克制化”为原则的小儿推拿理论方法体系。他率先提出了小儿推拿“核心特定穴”思想,科学提炼古今临床文献中应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作为小儿推拿治疗的基本组方,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和“五脏生克制化”指导辨证选穴。他指出小儿推拿用穴如同用药,需“君臣佐使”分清主次,以核心特定穴为君,纲举目张,用穴少而精,形成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增强临床疗效。

   1.脏腑体质辨证-固护中州

  王金贵教授提出治疗小儿疾患,首先要明晰小儿生理发育的特征,小儿体质形成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响。先天禀赋因素正是决定小儿不同体质类型的基础,新生儿体质主要取决于父母,正如《幼科发挥·胎疾》所言:“瘦、长短、大小、妍媸,皆肖父母也。”胎儿与母亲一脉相承、息息相关,《格致余论·慈幼论》有云:“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小儿体质有别,明代万全在宋代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王金贵教授对明代万全的观点最为推崇,正如《幼科发挥》中所言:“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及少阳生长之气,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不足也。”王金贵教授认为小儿先天体质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皆可通过调节脾胃来改善,脾为后天之本,固护中州是治疗小儿疾患的根本大法。在治疗小儿杂病上无论手法与用药往往皆从调理脾胃入手,如小儿抽动症、小儿汗症、小儿夜啼等等,或扶土抑木,或培土固金,或固本调神,通过调理脾胃每能获效。

  王金贵教授亦强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小儿脏腑娇嫩,后天发育完善需依赖脾胃化生的气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脏腑,促进生长发育。而小儿脾胃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成长迅速,生机蓬勃,水谷需求量大,常常饥饱无度,极易损伤,所以固护中州也是为了避免寒热损伤脾胃而影响小儿生长。他在小儿疾患遣方用药上重视选用轻清之品,方小量小,中病即止且避免寒性之品伤及脾胃,或先以健脾益胃之药投之而后针对性治疗,以防脾胃受损,或佐以健脾和胃之山药、山楂等以保胃气,护中州。

   2.五脏生克制化-纲举目张

  王金贵教授将“生克制化”理论在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加以发挥,提出根据脏腑五行属性,以五脏为中心,五行生克制化为原则,灵活运用核心特定穴治疗以维持小儿五脏之间协调平衡。《素问集注·卷一》有云:“五脏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则生化。”王金贵教授亦强调小儿体质不同于成人,不可单纯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要注意小儿“心、肝常有余”,故心与肝可泻不可补,在手法运用上心经与肝经只用清法,当小儿出现肝阴虚问题时则需通过揉上马来“滋肾水以涵肝木”从而益肝血,而小儿心气不足时不可简单地“虚则补其母”直接补肝,亦需通过滋肾阴来益肝木以生心气。同时他指出小儿“肾常虚”,故肾可补不可泻,小儿肾火旺时可根据表里关系通过清小肠利膀胱以泻肾火。

  基于此,王金贵教授提出了核心特定穴的概念,他继承了明代周于藩的学术思想,有别于现代小儿推拿那样选穴十多个,手法花哨繁琐,而是多采用独穴、双穴治病,精准治疗。最初王金贵教授采用文献计数方法分析小儿常见疾病推拿相关特定用穴规律,工作量大,且结果单一,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对小儿常见疾病推拿核心特定穴进行挖掘分析,将各流派相同疾病相关推拿处方纳入数据库,总结小儿常见疾病常用穴应用规律,筛选小儿推拿核心特定穴,科学提炼古今小儿临床文献中应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化繁为简,同时在“五脏生克制化”原则指导下将核心特定穴整理归纳为五大系统,并形成临床治疗的核心特定穴组方,以精准的五经穴为首,少量配合辅穴,减少无用功,纲举目张,为临床治疗预防小儿疾病提供优选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效率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