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阮士怡 >> 媒体报道
2014-10-31《北方网》中医一附院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当选国医大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座谈会

  天津北方网讯: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座谈暨表彰大会,授予干祖望等29位同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追授巴黑•玉素甫同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石学敏院士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阮士怡教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座谈会并亲切接见了与会的国医大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副书记杨志明,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马建中出席表彰大会,并为第二届“国医大师”颁奖。


石学敏院士作为国医大师代表作发言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登台接受了荣誉证书和奖章,石学敏院士作为国医大师代表作了发言。


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在表彰大会现场

第二届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在表彰大会现场

  国医大师评选表彰活动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振奋中医药行业精神、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环境的重要抓手。本次评选表彰工作旨在进一步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凝聚行业力量、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激励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将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石学敏院士、张伯礼院士合影

阮士怡教授、张伯礼院士合影

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张伯礼院士、张军平副院长合影

  本次评选出的30名国医大师涉及22个省(区、市),比上届增加了8个省份。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本届平均年龄8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年轻的68岁,比上届整体年轻5岁。专业分布也更加广泛,不仅有中医内科、外科、妇科、骨伤科和针灸等,还有中药学及藏、蒙、维民族医药专家。


表彰大会现场

  “国医大师”人选一般应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年以上,在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品行端正,医德高尚,深受群众拥戴的名医。

  石学敏(生于1938年6月),天津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天津市政府授予的首批“天津市名中医”,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理论靡生海内外,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而且也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阮士怡(生于1917年2月),河北省丰南县人,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从医70年,曾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2012年被授予天津市名中医。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班,1955年调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他提出心—脾—肾三脏一体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内科病的学术思想及成果曾多次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如今已98岁高龄,仍坚持每周出门诊为患者服务。

  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当选第二届国医大师充分显示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强大的实力,同时也为天津中医药事业争得了至高无尚的荣誉。

  作为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和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我院近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突出中医优势和中西医发展并举的办院宗旨,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点优势学科。我院石学敏院士领衔的针灸学科、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心血管科学术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是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并于2011年、2012年分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在“十二五”期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国内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

  记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

  50年日月轮回,50年岁月沧桑,石学敏院士就是凭着过人的“精力和毅力”带领天津中医一附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腾飞。2014年,一所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中医院新院区已拔地而起,医院的第三次腾飞已经扬帆起航。

  回顾以往那一段段感人的经历,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强烈地感受到石学敏院士的思维、气魄和力量。如今,石学敏院士已经从医50周年、75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在一线,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学生传道授业,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把一腔热血浇灌在了中医针灸事业这片绿洲上,他与银针结下了一生情缘。

  石学敏院士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中医针灸学专家,天津市首批“天津市名中医”,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学敏院士是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他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从医50年来救治海内外患者数以万计,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他在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卓著疗效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华夏第一针”。

  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和“石氏中风单元”。

  石学敏院士在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弘扬祖国中医针灸学术并推向世界做出突出贡献。

  他的治学态度严谨求实,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他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突破了传统理论,独辟蹊径,以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改变了历代沿用的以阳经穴为主的治疗方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和广泛应用。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改革刺络疗法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他针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以针灸为特色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 ,形成以针药为主,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对中风病的治疗形成系列,提高了临床疗效。他开发研制了“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等国家三类新药,为发挥针灸、中药特色治疗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他倡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以“脑府”立论,创“调神”之法,通过对中医理论中“神”与“脑府”的认识,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扩展了“调神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他在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急、危、难、重症的治疗及研究、腧穴及经络病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疗效。石学敏院士高尚的医德,精湛的艺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原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赞誉为“鬼手神针”。

  石学敏院士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共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3项,他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4项(次),获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获得荣誉奖10项(次),其中,主持完成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1986年中医药重大成果乙级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学方面获1993年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与“石氏中风单元”疗法一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他获得天津市1999年第三届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2000年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200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年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8年获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颁发的“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在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专著40余部,译著2部,其中英文版《石学敏针灸学》已被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指定为考试指导用书,他主编的千万言巨著《中医纲目》获天津市科技著作二等奖,并被誉为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

  发岐黄之精微,创针灸之新意。近年来,石学敏院士又开辟了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领域,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明确,为高血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不仅降低了升高的血压,而且防止了靶细胞损伤,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搭建了揭示针刺治疗高血压科学内涵的一个创新平台,采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为广大高血压患者解除了病痛。

  银针闪烁凝聚世界的目光。

  在临床工作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他致力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带动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作为天津市第一位中医博士生导师,已培养100多名博士、硕士生,他遵循中医针灸学特点,独辟新径,探索中医博士生及针灸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针灸院士,他引领国内针灸方向,并在世界范围弘扬了祖国医学。他从事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赴50余国和地区讲学治病,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长期科研、医疗合作关系,为推动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石学敏院士站在弘扬祖国医学的潮头,在国内率先采用国际公认的医学手段,证实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已推广到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为弘扬针灸学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促进针灸事业的发展、创新、发展并走向国际的交流平台,推进世界医学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石学敏就参加了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工作,他用银针治愈了已经瘫痪半年多的阿尔及利亚患者引起了轰动,他的精针妙术在非洲20多个国家扎根。他曾10余次东渡日本进行访问、讲学、科研合作,出版了《脑血管病诊刺——醒脑开窍法》等日文专著,使东瀛卷起了“石氏旋风”,他的足迹踏遍五大洲,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蜚声于世,不仅解除患者的疾苦,而且推动了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为针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屋建瓴,开创针灸事业新天地。

  在石学敏院士的带领下,天津中医一附院针灸学科经过40余年的建设,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他带领医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腾飞,将一所普通中医院,建设成为一个我国规模最大的中医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石学敏院士主张传统的中医针灸要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培养了一批针灸人才,将一流仪器设备用于学科发展,对手法量学、刺络疗法、芒针疗法、单元疗法等方面进行潜心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率先设立了电生理室等实验室,在国内首创了针灸手法量学概念,对针刺的深度、频率、幅度等均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使针灸临床研究跨入了实验医学的大门。他以“科技兴院、院兴科技”为总的指导原则,用现代医院管理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战略,以发挥中医优势,突出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拥有西医优势学科为宗旨,以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富裕职工为办院方针,以突出“五专”优势为特色,形成医疗、海外、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医院建设呈现强大实力。2014年,一所建筑面积18万平米的新医院已拔地而起。石学敏院士作为中风病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学术带头人,将带领天津中医一附院针灸学科开展高水平的中风病研究,为实现针灸学术达到新的高度而不懈努力。

  记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

  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近70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他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科、老年病学科,率先开展了中医临床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提出了“心-脾-肾三脏一体”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内科病的学术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设想,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现仍然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96岁高龄时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的指导老师,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组建医院、创建学科

  1955年奉调协助天津市市立中医医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建院工作,从此他一生都在为中医医院的建设发展而奋斗,他为医院的开创和学术发展倾尽了全部心血。

  1979年,他创建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与老年病学科,推动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分化与发展。1982年,天津中医学院成立了中医研究所,他任副所长及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建立了实验室,运用现代医学方法和科学手段研究传统中医药学,成为了当时天津市最早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单位。2008年,由他筹建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获批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冠心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201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

  临诊不辍、宅心仁术

  他学贯中西,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也借助现代科学手段穷究病因,审因论治,中西结合,临床疗效显著。从医70年来,其精湛的医技、便廉的处方、突出的疗效和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关怀,让每个患者都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在他的门诊中,经常可以见到熟悉的患者随诊长达30余年,或是一家三代都有找过其看病的经历;他在诊疗的同时,常常关心患者生话中有无困难,并热心帮助解决,很多患者和他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崇尚“医乃仁术、德者居之”的信念,热爱临床工作,运用中医药为患者解除病痛,现今己97岁高龄,本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仍坚持奋战在门诊工作第一线,为患者把脉开方、会诊重症、解惑疑难。经他诊治的患者以数十万计,他高超的医技、高尚的医德和先进事迹屡见报道,是年轻医生的榜样。

  精研创新,科普大众

  他以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老年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倡导并组织了中医临床科学研究。倡导“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创立了“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干预老年内科疾病,提出了“软坚涤痰强心”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制了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灵Ⅰ~Ⅳ号、新生脉散片、活血保心丸、粘脂饮等中药制剂8种,其中上市1种;倡导中医舌诊客观化,开展了舌诊客观化研究,发现了舌下络斑与年龄、病种及中医症候之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舌下络脉与中医瘀血证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心肌梗死患者舌像演化的客观规律。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市卫生局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撰写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34篇。

  虽己过鲐背之年,仍笔耕不辍,先后在《老年时报》、《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家庭中医药》等发表科普文章60余篇,传授了疾病预防理念,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繁忙工作之余常常接受媒体采访,细心、生动地阐述百姓所关心的健康问题,教育民众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尤其是注重预防。

  学术放任、传承有道

  他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传承工作,奉行“将毕生所之所学授予好学求知之才”的理念及“学术放任、鼓励实践”的教学方式,授业解惑,传承有道,因材施教,倡导学术自由及鼓励技术创新。他先后带教的13名研究生和数十名“师带徒”医生,都己成为国内外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教学、临床及科研领域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北京大学王学美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军平教授、保康医院院长郭利平教授、美国西奈山医学院附属泽西医学中心祝炳华教授、美国荷思瑞健康顾问机构医学总监韩煌教授等均是他的高足。

  他无私奉献,育人育才,至今仍坚持不懈,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毕生学术经验传承于后辈,并在96岁高龄,时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的指导老师,为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4/10/31/0122382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