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治未病 >> 膏方门诊 >> 媒体新闻
2014-4-19《城市快报》谷雨养生秘技对对碰
稿源:   2014年04月24日

  清明才过,谷雨又至。

  晚春时节,养生有很多讲究。

  在内、外、多、少、动、静之间,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哦!

  说到养生,自然而然就想到吃什么好。食疗可不能乱来,谷雨时节,有的食物适宜多吃,有的食物则还是少碰为妙。

  糯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认为,谷雨时节,人们多会感到味蕾活跃、食欲大增,若感觉脾胃不太好,吃些糯米恰可健脾养胃、调节食欲。

  糯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常被用来包粽子或熬粥。与著名的小站米、上海白粳米等相比,糯米的维生素PP(即烟酸)、镁、铁等含量都略高一筹,还有高钾低钠的优势。另外,因其维生素PP的含量较高,能够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减轻胃肠障碍,同时又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压下降,因此更适合高血压人群食用。

  糯米性温味甘,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功效,适用于因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等症。

  花茶

  清明过,谷雨至,此时正是饮用“雨前茶”的黄金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汤毅提醒,形体偏胖且性情急躁、容易发怒、舌红苔腻、口臭的湿热体质人群此时适合喝“雨前茶”。

  汤毅表示,尤其面色偏惨白、肢体凉、食欲不振、精神不振等阳虚体质人群,及形体消瘦且出现眩晕、失眠、烦躁、心慌等状况的阴虚体质人群,可适当少喝“雨前茶”,或是“雨前茶”与红茶、白茶、黄茶等交替饮用,使体内阳气不至于被过多影响。

  玫瑰花茶性微温,具有活血调经、疏肝理气等功效,对肝与胃有调理作用,并能消除疲劳、改善体质。此外,有助于改善皮肤干枯,去除皮肤上的黑斑。

  茉莉花茶可去寒邪、助理郁,能清热解暑、健脾安神、化湿、减轻肠胃不适;对女性的生理也有帮助,还能滋润肌肤、养颜美容。

  菊花茶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尤其适合工作上与电脑有密切联系的姑娘,同时可疏风清热,有利气血、润肤、护发的美容之效。

  金银花茶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缓解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牙周炎等。

  少大鱼大肉

  谷雨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汤毅介绍,谷雨时一般要少吃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体型偏胖、口干口臭等湿热体质人群,谷雨时一般不提倡高油高脂饮食。

  如遇气温整体偏低的情况,对于常规人群,特别是怕冷、手脚冰凉、胃肠功能差、面色比较白的阳虚人群,以及反复感冒、不愿意说话、经常气短乏力、精神不振的气虚人群,应该适当吃些增加热量的食材,给阳气一些辅助性的帮助,例如,饮食上可以吃些偏温性的食材,来辅助改善体质。

  内服

  阴虚体质滋润法

  症状:口苦、咽干、眼睛干涩

  人群:更年期女性

  调理方法:石斛枸杞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汤毅介绍,随着谷雨时节的来到,天气逐渐转热后气温随之增加,稍不注意调养,会使人体内阴液进一步亏负,出现口苦、咽干、眼睛干涩等阴虚体质情况。尤其更年期女性往往更容易中招,滋阴显得尤为重要。汤毅主任建议,这类阴虚体质人群谷雨时可以喝些养阴茶,例如用石斛与枸杞一同煮水代茶饮。

  气虚体质滋润法

  症状:疲劳、紧张

  人群:导游、老师、熬夜人群

  调理方法:太子参茶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常言道,谷雨时节茶清香,但爱熬夜、工作过于紧张、过于疲劳的气虚体质人群,谷雨时饮茶要兼顾滋润身体和补气。这类人群由于工作强度大等原因,作息紊乱,往往身体素质比较低下,抵抗力比较差,不适应外界气温变化。建议喝些参茶类饮品,例如可将太子参泡茶饮。

  阳虚体质滋润法

  症状:怕冷、手脚凉、腹泻

  人群:体型偏胖者、老年人群

  调理方法:姜茶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尤其对于有些体型偏胖或年龄偏长的阳虚体质人群,谷雨时滋阴补阳显得尤为重要。这类人群此时会有怕冷、手脚凉、腹泻等情况,对早晚偏凉的气温,会感到难以适应。汤毅主任建议此类阳虚体质人群可借助姜茶来滋阴补阳,即用姜丝煮水代茶饮。

  血虚体质滋润法

  症状:与阴虚相似,面色不好、面色发白、头晕、口干

  人群:贫血者、月经过多女性

  调理方法:银耳百合茶

  一些女性稍不注意调养,即便是在温暖的暮春,也会出现面色发白、头晕、口干等血虚体质状况。汤毅主任介绍,当因贫血、月经过多等原因,出现面色发白或萎黄、眼花、失眠、经期紊乱等血虚情况后,要注意补水,以免因饮水不足加重血虚。建议血虚体质人群滋润身体可以用枣和银耳、百合一同煮水后代茶饮。

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4-04/19/content_7075262.htm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