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2011年媒体新闻
2011-07-15《今晚经济周报》六招为您“情绪解暑”
2011年11月01日

  高温天气易引发“情绪中暑”

  入伏后,高温、高湿、高热的天气令人难耐。专家提醒,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此时节人们在注意防止身体中暑的同时,更要提防夏季情感障碍症的发生,即“情绪中暑”。

  伏天“情绪中暑”高发

  夏季情感障碍症的发生与高温、出汗多和睡眠不足有密切关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介绍说,夏日高温易使人体生理活动和外界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不稳,神经反射变得迟钝,精神不振,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尤其是入伏后,当气温超过35℃,湿度高于80%时,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据测算,在正常的人群中,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出现“情绪中暑”,这对夏季养生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人,“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李艳玲表示,“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易动肝火,好发脾气,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对事物缺少兴趣,不少人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动肝火,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健忘。

  六类人当心“情绪中暑”

  中医认为,夏天属火,因此夏天的炎热天气容易助心火亢奋而出现烦躁易怒、情绪失控、爱发脾气等“情绪中暑”的现象。按照人的个体差异,通常以下六类人更易“情绪中暑”:

  一是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的人。比如一些办公室“白领”,常常加班、饮食不规律,每天面临着还贷、职场竞争等压力。在酷热夏季,一件小事就可能让他们把一直压抑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二是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这一类人遇到烦恼事,不善于自我调节处理,也无处倾诉,在令人烦躁不安的“桑拿天”,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三是平时心理承受力脆弱,情绪波动大的人。这个季节他们常会有一些异常表现,如出现打翻热水瓶引起烫伤等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易激动;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肝火随着气温往上升。四是争强好胜者。这一类人个性鲜明,闷热天气,更容易与人发生摩擦,不依不饶、非要分出高低。五是患有其他疾病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厌食症等疾病的人,天气炎热导致旧病复发时,情绪烦躁。“情绪中暑”也可能衍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意外。六是开车一族。调查表明,约有四成车主会“情绪中暑”,其中又以驾龄5年以下的新手居多。对开车族来说,在连续较长时间的驾驶后,往往处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状态,一旦遇到红灯、拥堵或各种道路违法行为,被压抑的情绪就极易爆发出来。

  六招预防“情绪中暑”

  随着“伏天”的到来,“情绪中暑”的不适症状将会进入高发期,那么,怎样来预防“情绪中暑”的发生呢?

  第一,要“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在夏天静心显得尤为重要。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努力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若遇到不顺心的事,可通过以下3种方法来调节:一是开心法。中医认为,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因此,只要经常微笑,经常喜悦和开心,就能够使亢奋的心火平静下来,所以在夏天可以经常看一些喜剧、笑话等,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减少情绪失控的发生。二是冥想法。当遇到烦躁易怒的情况时,可以使用冥想法,根据五行相克的原则,心属火,水克火,所以想象一下一片绿林、一片蓝天、大海湖泊等地方,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去海边走走,对稳定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延缓法。在准备要发脾气时从1数到30,既能很好地评估目前的状况,也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三思而后行”。

  第二,要保证睡眠。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因为夜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肝盛阴虚,阴阳失和。故夏季应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如果夜晚没睡好,最好用午睡来补充。尤其是老人中午最好休息30至60分钟。

  第三,要调剂好饮食。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能防暑,还能增进食欲。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进食“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这些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尽量避免油炸、煎烤之品,甜食热量高的也要少吃,若大热天吃烤肉,更加速心火旺盛,令人焦躁不安。冰凉食物也要少吃,因为过食寒凉之品易致冷热失调。

  第四,居室要注意通风。通风可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的感觉。早晚室外气温低,打开门窗,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凉爽。中午室外气温高,应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启动风扇、空调,阴凉的环境能使人心静神安。

  第五,早晚要外出活动。不要在封闭空间内待得太久,要因人制宜地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当环境超过35℃时,要减少工作量或暂停工作,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造成体能消耗过多,有损身体新陈代谢。尽量从事温和运动。早晨,可到公园等草木繁茂、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锻炼。傍晚,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习习的凉风会使人心静似水,心旷神怡。

  第六,要注意养气。日常生活应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中医养生注重“气和”,如果“气”的运行紊乱,不够自然流畅,身心都易致病。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静了。

http://newspaper.jwb.com.cn/jjzb/html/2011-07/15/content_685081.htm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