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专家讲坛
中医治法有几种

于铁成

  战国名医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有一天路过虢国,正遇见虢国上下忙于给太子办理丧事,扁鹊经打听后,要求给太子诊病,经过诊断扁鹊认为太子没有真的死亡,而是所谓的“尸蹶”即假死。于是“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適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扁鹊给太子治病一共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这是用针刺和砭石的治疗方法。现在大家对用金属针刺入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比较熟悉,就不用详细说明了。但什么是“砭石”可能比较生疏。砭石是一种边角比较锋利的石头,《山海经•东山经》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指的就是这种石头。《说文》说“砭,以石刺病也。”通常用这些边角锋利的石头割治痈疡,放出脓血;有时也用来割治穴位治疗疾病。战国时期这种方法比较普遍,但后来用的就比较少了。到了南北朝时期,很多人已经不知道砭石是怎么回事。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全元起的《内经》注释家,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向王僧儒请教,说明当时已经很少有人用砭石疗法了。金属针和砭石使用前都需要磨砺,所以扁鹊给虢太子治病前先让弟子“厉针砥石”做好准备。

  “五分之熨”指的是熨法,是一种将药物加热后熨在局部或特定穴位上,适当地移动位置,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定痛、祛瘀消肿的方法,《黄帝内经》中就记有这种方法。“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详细说明了药熨的药物组成和治法以及操作方法。太子苏醒后,扁鹊叫病人“服汤二旬”,即服用汤药二十多天将息疗养。到现在开汤药依然是中医基本的治疗方法。

  《史记》的这段记载把扁鹊治病的全过程进行了描述,中医治法略见一斑。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中医治法有五种,即汤药(内经称为毒药)、灸焫(包括热熨)、导引按摩、针刺、砭石。这五种治法的产生与地理环境、多发病种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说,东部地区是渔盐之地,这里的居民因为经常吃鱼而多食盐,所以好发痈疡一类的疾患,因而产生了砭石割治的方法;西部地区是农牧地区,这里的居民经常食肉,所以病多由内生,因而“毒药”,即汤药疗法产生在这个地区;北部地区寒冷,这里的居民经常吃乳类食物,而且容易受寒,所以灸焫治法产生在这个地区;南部地区多湿热,这里的居民经常吃一些酸腐的食物,多发孪痹一类的疾病,所以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痉挛麻痹的疾病,针刺的方法产生在这个地区;中部地区地产丰富,这里的居民食物比较杂,多发萎软寒热一类的疾病,所以经常使用导引按摩等治法。从而说明中医治疗方法的产生是有其坚实的实践基础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