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专家讲坛
中药也有七情

于铁成

  吴承恩《西游记》第36回有一首嵌中药名描写唐僧师徒赴西天取经的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庭。”诗里嵌入了益智仁、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更有趣的是这些中药都被人格化了,栩栩如生。其实古人为了说明药性或者药物之间的关系,常常使用这种拟人的方法。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学著作,在这本书里提出了本草“七情和合”的理论:“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药物之间的关系就像子母兄弟一样,有相得益彰者,有相见为仇者。“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原则一直在指导着中药用药实践,所谓“相须”“相使”是指两药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所谓“相畏”、“相恶”、“相反”、“相杀”是指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

  解放前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根据中药的这种理论,处方常常双药并用,两味药一组,称为“对药”。如杏仁配川贝,两药同用共增化痰止咳之功力,相互协助,增强药力;再如熟地配砂仁,熟地益肾补血,但服用后易“腻胃”出现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等反应,配伍砂仁辛散之性去熟地腻胃之弊,二药同用相得益彰。

  有些中药生用毒性是很大的,古人常常根据“相杀’’“相畏”的理论对这些药物进行减毒增效的炮制。《神农本草经》说:“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如“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我们现在对中药七情配伍的科学内涵还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但是运用这种理论指导用药却是中医最能出奇制胜的所在。历史上很多名医大家都是善于使用相制配伍的高手,清代陆以湉的《冷庐医话》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新婚的青年,婚后不久全身肿胀出满痘疹,头面更是肿胀得厉害,多方求医无效。当地有一位名医叫崔默庵,一开始也搞不清楚病因,后来在其新房中细细观察,终于发现新房中的家具漆气熏人,才恍然大悟,断定病人是中了生漆的毒气,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生漆过敏。于是叫病人另居别室,并用生螃蟹捣碎遍敷病人全身,没过三天病人痊愈。螃蟹可以治漆疮,历代本草均有详细记载、如《本草经疏》说:“蟹,愈漆疮者,以其能解漆毒故也。”《本草逢源》说:“蟹性能败漆”。这是“生漆畏螃蟹”的实际运用。

  一般来说,相恶、相反的药不能合用,《中国药典》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有些朋友坚信中药没有副作用,吃多少都没事,口袋里装着牛黄解毒片,每天都喝板蓝根防感冒,或者随便抓来几味中药泡茶喝。殊不知中药最讲究“对症下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相使相须相畏相反”。只有通达药性才能取得可靠的疗效,切不可孟浪。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