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专家讲坛
功夫在医外

主任医师 杨光

  自从陆放翁的诫子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面世,其后的七百余年来,这句话成了名言,为世人传颂和效仿,各行各业的“功夫在×外”之说甚为流行。所谓“功夫在×外”,是说要想把好某件事(某个行业)干好、干出色,在掌握了基本功之后,精力、功夫要下在这件事之外。比如唱戏的要“功夫在戏外”,画画的要“功夫在画外” ,为文的要“功夫在书外”,办报的要“功夫在报外”,……医学界也有“功夫在医外”之说。如一本大众健康类的杂志,介绍一位知名外科专家,除了介绍他医技如何高超,还说他爱好厨艺,特别是“宰鸡”、技艺纯熟,使人联想厨艺好与手术技巧之间存在着联系。

  真的“功夫在医外”吗?笔者以为:不然!理由是:

  一、凡提倡“功夫在×外”的大多是艺术行当。艺术追求创新。为艺时在掌握了本门的规律后,如要出好作品,必须要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特别是内容,以诗为例,诗歌的形式是相对固定的,只能在内容追求新,好诗都和诗人跌宕的人生、丰富的阅历、不凡的眼界血肉相连,闭门书斋、苦思冥想、雕章琢句是“编”不出来的。其他艺术也要从业者涉略广泛、思路开拓,于广泛的社会领域去寻求精神营养,培养性情,获得灵感。而行医不是以追求“新颖”为目的。面对患者和疾病,主要以医学手段解决问题,医学经验越“旧(反复验证的)”越好。即便是疑难之症,在自己的“经验库存”中没有先例,那寻找的领域也不会超出医学的范围,如经典著作、当代著述、专业期刊杂志、内行专家等等。为了不再临时“寻找”,平时就要下功夫在这些方面。任何医生都不能保证你看的所有病人都是你已知病症、都有办法治疗,面对困境有时也需要“灵感”,但灵感是来自平时的基础,也是在医学范围之内。那么需要技巧的医疗技术,是否要下“医外”的功夫练习呢?笔者寡闻,只听说学外科手术要练打结,针灸要在纸包布包和自己身上捻转提插,眼科显微手术要在显微镜下先做猪眼手术。笔者熟识的一位青光眼专家,酷爱篆刻且水平不俗,我曾问他篆刻技术与青光眼手术技巧存在联系吗?他回答很直接:没有联系。确实,哪个优秀的手术专家不是在患者身上练出来的呢。

  二、医学自古即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过去有“秀才学医,笼里抓鸡”之说,因为学医首先要能读书识字,古代书本文字与口语又差别很大,想入医门要有一定文化基础,保证你能看懂、研究医书,。“读经典、作临床”一直是中医成才的“正道”。在读经典的开始阶段,固然需要“医外”的知识,如文字、训诂、校勘……(现归集在《医古文》课中),甚至要涉略经史子集等,但当你“进入”经典、研究经典时,参考的主要还是医学著作;何况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值得并经得起你一辈子去研究。还有,经典并不是一本,起码《内》《难》《伤寒》《金匮》你都要去研究一番吧。另外,本草著作你要熟读并经常翻翻吧?别的不说,《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和现代的《中药学》应该在你的手边。借鉴名医大师们的经验会使你少走很多弯路,所以你还要看看古代、现代的医案、医话等著作吧?如果你在临床专攻一科,你还要读专科著作,以眼科为例,《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和现代名老中医的经验集你都要看看。还有,作为当代医生的你,现代医学的基础你要有吧,假定你在学校已经学过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知识而且没有忘记不必再学的话,临床各科的知识你是绕不过去的:你是全科医生,内外妇儿等都要涉略,专科的话,仍以眼科这一“小科”为例,起码你要读《眼科学》《眼科检查学》《眼科治疗学》《眼科手术学》,甚至《青光眼学》《眼底病学》《白内障学》……。即使你是“纯中医”,你也要看看心电图、影象检查、化验方面的书籍吧;还有,如果你除了看病,还要写写文章或搞搞科研(除非你不想晋升)吧?那你还要学习医学统计、科研方法、文献检索等相关知识。还有:外语、医疗行政法律法规……。如果你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历代医籍浩如烟海,总够你下“功夫”了。人的精力有限,在“医内”尚不够用,何况“医外”。

  当然,为医者也有自己阅读、学习、涉略任何其他领域的自由,对提高修养、培养素质、了解社会和人情世故都有帮助。如练太极、气功可以增强体质、练书法可修炼性情,提高书写处方医案的水平、读“杂书”可以开拓视野、提高见识等等,但这些对从事任何行业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与医疗水平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有人可能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医生的对象是社会的人,对“人”越了解,当然会对治疗越有帮助,但你可以学习医学心理学、身心医学、行为医学,还要在行医过程中用心观察、总结、积累,……,总之,还是在“医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