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最新文章
沽上名医——宋向元

策划:于铁成 执笔:苏晓华 杨桂生 程伟

  在我院发展历史上,有一位颇有建树、享誉京津的中医学家,他就是老中医宋向元。在数十年中医医疗教学岗位上,宋向元以学识渊博,功底扎实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在钻研中国医学史方面成就卓著,造诣甚深,他是我国医史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

  宋向元,天津市人,生于1905年。他字觉之,号寿轩。1929年毕业于陈泽东创办的天津私立中医传习所,后拜王跻庭、艾茂斋为师,1932年他参加了天津市中医考试,考试及格后在津开业行医。1954年,他参加了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今我院前身)工作,宋向元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医药》总编,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今我院前身)儿科主任,天津中医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天津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7年他调往北京中医学院,任北京医史学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医史教研组组长,儿科教研组主任,主任医师等职。1966年9月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61岁。

  宋向元老中医酷爱祖国医学史,博览群书,对祖国医学史进行深入研究,临床方脉,尤擅长儿科。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刊登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全国各中医刊物和医史杂志上,三次编写医史讲义,并于1960年编写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版《中国医学史》教材。宋向元为人耿直,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

一、治史重考证尊古求是

  宋向元在研究医学史中,强调要以“尊古求是”的态度对待祖国医学,并将这四字刻章印在书籍和处方笺上,作为行动的准则。

  他认为,“对于任何相沿已久的定案,只要它有可疑之处,就必须破除迷信,重新考虑一番”。基于这种信念,宋氏考证了大量古代文献,论证发表了“王叔和生平事迹考”,“张仲景生平问题讨论”,“岐伯是什么”,“东汉以来方士与医药”,“宋元学派产生的原因”,“我国上古人们的疾病观念初探”,“仓公传与素问所引古代医籍初探”等大量文章。仅举以下几个例子便可说明他的治学态度和精神。

二、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宋向元认为“研究医史的目的,在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他强调:“我们写文章最好避免主观,丢掉幻想”,“关于历史只凭幻想来任意安排是唯心的态度。”他特别是对一些歪曲历史的做法,毫不留情面,一针见血地给予批评。如在“评著我国医药起源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引书的问题,也值得一提。《内经》上所说的‘古之医药,祝由而已’……严格说来,这是错误的。应该写作《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主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绝不能擅改原文,擅改原文,那就不是引书了。还有,引用《史记•仓公传》,周写作‘齐北官司空命妇病疝气,灸其厥阴而愈。’他硬是把原文的‘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苦即愈’给抹去,遮人眼目,不提‘火齐汤’,好来强调‘灸’的效能。——这样不忠实的态度,实在难以令人容忍!”

三、倡导中医学术创新

  宋向元积极倡导中医学术创新,早在1950年代初就曾大书疾呼:“吾国广大人民的健康是掌握在中医的手中,而中医的进步与否会直接影响全民的健康,这个问题极大,我们中医同道所负的责任也极重!”,“我们应该抱着一种牺牲精神,为真理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不必去计较目前的利益。”“中医改革的事业若由我们自己干好,总比被迫着改革觉得心情上舒服些。”“从各方面来说,都是迫切需要改革的,我们应该有时代的觉悟,我们已经落后了,不必再迟疑了,守旧不变那就是等待末日的来临。”宋向元以为人民服务,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为宗旨,渴求中医学术改革,并以实际行动在医疗、教学、药物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建设性意见,虽然是建国初期的语言,但在当今医学进步的时代中,其观点和建议仍不失为“新”,对于我们中医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