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最新文章
沽上名医——董晓初

策划:于铁成    执笔:苏晓华、韩莉  

        董晓初(1901—1968年),江苏武进人,自幼秉承家训,怀普济众生之志,14岁始在无锡雪堰桥镇从师学医。19岁离故里去沈阳,翌年考取中医师执照。“九一八”事变后,来津悬壶,40岁时已名噪津门。1952年底组成兆丰中医联合诊所,任所长。1956年参加天津市立中医医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任内科主任,兼任天津市卫生局中医考试审查委员、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西学中班顾问、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常委、天津市政协委员等职,并先后兼任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病医院、南开医院等市级医院中医顾问等职。

  他一生以仁术济世,为人慷慨。遇危厄穷困,每施诊赠药,奖掖后学不遗余力,其医风轶事,至今为人们所称颂。他精于医理,对内、妇、儿科造诣颇深,尤对温病时证、心脏病等更有独到之长。他支持中西医结合,阐古而启新,但因终日忙于诊务一生著述不多,故其经验之所得传者,尤是珍贵。

  一、推崇经典、旁及各家

  他对中医经典著作至为推崇,于晚年诊余之际仍手不释卷,择要随记。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颇有研究。其述病因,论病机,立治法,选方药,每引经据典,析理阐微,条分缕析。董氏不仅注重经典,对诸家之学亦无不精心研读,博采众长,汇通诸家,参以己见,而每有创新。平素尝言:“但习经典而不及各家,尚不足为良医也。只有博览群籍,才能汇通诸家之学而为己用。”他一生治学,谙熟经典,长于伤寒之学又擅于治温病,医术高超,造诣精深,博读精思,学识丰厚,兼得力于诸家之精粹。

  二、注重胃气、百病可安

  他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以“脾胃为本”更为重要。善用脏腑学说,指导临床实践,而尤重视脾胃对人体生理病理之重要作用。尝谓:“脾胃为脏腑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化生气血津液以养五脏六腑,脾胃健则五脏安,故医者审病不可不察脾胃之虚实。故临证之时,他首重胃气,每于疑难大证,均收佳效。

  三、四诊和参、首重舌诊

  中医四诊方法,他首重舌诊,尝谓:“四诊之中,以望诊为先,而望诊之中,又以舌诊为要。夫危急险恶之顷,迷离疑难之时,往往脉证不一,或隐而不显,是时惟舌可验。故辨证以舌为主,而以脉证兼参之,此要法也。”他善观舌以察病之隐微,洞识病机,每于疑难重证,当机而断,出奇制胜。有一年仲夏,一男性患者于三日前值烈日赶路,遂烦渴引饮,当晚高热不退。翌日午后,头痛剧烈,躁扰不安。是夜昏愦不语,呼之不应。家属骇然,急于晨起前来兆丰诊所求诊。患者汗出肢冷,脉伏难循,舌红苔黄燥。诸医观之,或曰暑热入心,予安宫牛黄丸,神犀丹;或曰暑伤阴气,投生脉散;或曰阴竭阳亡,急宜四逆散回阳救逆,众说纷纭,相持不下。适值他外出而归,诊后疏方,一剂后,解下黑色粪水许多,热退而神清,黄苔消退,惟口渴、心烦、呃逆欲吐,继服竹叶石膏汤两剂而安,诸医莫不折服。

  四、汇通中西、善于取长

  董晓初不仅精于岐黄之术,而且对现代医学亦注意研究。50年代初,他应聘于西学中班任顾问,主张中医“不可固步自封,当善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他身体力行,善于取长,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撰写了不少颇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曾发表在《天津医药》等刊物上,为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贡献。他勇于革新不断探索,于1961年在天津市中医医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天津市第一个心脏病专科,在全国亦极为少数。他对《伤寒论》、温病学有极深研究,在炙甘草汤、三甲复脉汤基础上,加减化裁,制成“651”丸,用于治疗心脏疾患,曾获天津市科研成果二等奖。因其疗效卓著,天津市第四中药厂将“651”剂型改制,名曰“通脉养心丸”,至今仍用于临床。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