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津沽名医 >> 名老中医
柴彭年

  柴彭年,(1922—2004年9月)1941年毕业于天津市中国医学练习所。早年就读于天津针灸练习所,拜名医李日伦先生为师。1942年考取行医执照(部颁行医证书),从事个体行医。解放后任河北区中医联合诊所副所长。1955年,在天津市中医医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办初期来院就职。历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天津中医学会委员、《天津中药》杂志编委、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柴彭年主任从事中医内科医疗工作50年,精研医理,学贯寒温。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肾病、消化病研究,临床疗效显著。基于肾在人体生命代谢的重要作用,自五十年代开始,提出以肾作为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和抵御疾病的机能枢纽,在全国率先提出“化瘀软坚法”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观点,从而使疑难性肾脏疾病的防治水平得到了提高。

  学术思想:

  (一)论肾脏对整体阴阳盛衰的主导影响

  柴氏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博大精深。中医藏象理论提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这是自《内经》开始,以至明清诸家,上下几千年,人们通过对机体生化过程的分析及临床渐进的积累、逐步获得的认识。肾属下焦,在五脏中肾为阴中之阴,多气少血,为三阴之枢。肾的生理功能,主先天元阴元阳、主藏精与生长发育、为水脏又主五液,为气根而主纳气,主作强而出技巧。张景岳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说明肾之精气盛衰关系着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安危,关系着人的寿夭,从理论上揭示了肾的阴阳盛衰对整体阴阳盛衰的主导影响,因而在临床上形成了以肾作为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和抵御疾病的机能枢纽、通过治肾以调节五脏。近20余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就中医探讨整体机能调节枢纽问题又有了许多报道,其中对有关肾与整体阴阳的相互依存与制约,肾之阴阳调节的物质基础,较之以往又有了新的阐发,从而使肾在各脏之中独具主宰生命的涵义,循是以求,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提供了依据,带来了启示。

  1、肾为阴阳的统一体

  中医藏象理论中“肾阴”、“肾阳”概念的建立经过了历史的沿革。《内经》谓肾主水,藏精,主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配于五行则以肾属水、心属火。《难经》提出左为肾,右为命门,且以命门藏精,系胞,舍精神,系原气,为五脏六腑之主,十二经脉之根,从而成为后世命门学说的滥觞。明代医家大倡命门理论、形成命门诸说的争鸣,因而从客观上促进了对肾既是人体阴精之本,亦是阳气之根认识的确立。其间张景岳在临床实践中已将肾命水火问题和人体整个生化过程联系起来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肾的温煦与濡润,气化与封藏机能反映了其本身具有阴阳两重属性,说明“肾者主蛰”的意义包涵阴精中寄寓阳气、故肾为阴阳统一体,“分之则一而二,合之则二而一”。“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即真阳、肾阳;“命门之水、谓之元精”即真阴,肾阴。肾具水火之性,兼水火之司,水中含火,如泉源之温,蒸煦机体;火藏水中,则韬光匿影,龙雷不升。肾之水火既济,则相辅而安、一方偏亢,则百病俱生。上述认识,不仅为临床实践所证实,同时也已为现代实验研究所验证。例如,近年借助于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来探讨肾阴、肾阳的本质,结果表明,若因肾阳虚之证而单用温热药助阳,往往会消耗体内原有不足之阴,反之,肾阴虚者亦会因过度寒凉而转为阳虚。单一用药不仅造成征候的阴阳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化。而改以阴阳双调、各有侧重、则无此弊。

  2、肾精的藏与输

  “肾为阴阳统一体”的认识,促进了对精气生化理论的探讨,“五液皆归于精、而五精皆统乎肾”。肾精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肾脏所藏精微物质的总称,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表现为贮藏与转输两种变化形式,功能有三:其一,调节全身脏腑之精,是各脏腑功能活动时物质基础的补给站。其二,精能化血,是血液化生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三,在肾脏不断发挥作用中,转化为狭义肾精和肾气、肾阴、肾阳四种不同物质,进而完成肾脏的复杂功能。

  肾聚先天之精而贮,受脏腑之精而藏。然必俟化血,通过经脉运行敷布、乃能奉神明之用,贯五脏、络六腑、营周身。精足则血足,肾在内主腰脊骨髓,在外主溪谷,凡人之肘、腕、膝、踝“八溪”称“机关之室”,是精血渗灌往还的要津,“诸脉、髓、筋、血、气无不由此出入”。同时,冲脉上会阳明,下并少阴,亦主渗灌溪谷。为脾营肾精通汇之枢要,故中焦脾胃化生之营。是从阳明以入冲脉,注于溪谷,而与肾精骨髓相通,合化为血。因此,肾之病变,可致血生障碍。临床所用补血之法,一治阳明,一治少阴,正是取水谷精微化营为血及肾精骨髓化血之义。

  生命在于生化不息,脏腑功能均赖气血为之通达。肾主贮藏,转输正常则五脏元真通畅气血相续不绝。

  3、肾气的开与合

  肾的气化与固摄,可概言为“开”、“合”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其主水、司二阴等功能。

  人之水液代谢,“其末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是以肺脾肾为三纲。脾传输水精于上,肺通调水道于下,而肾的气化作用则贯穿于代谢过程的始终,即“唯下焦之真气得引始能传化,唯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清”。肾主分清化浊,清者化津化液,内而补益脑髓、外而润泽肌肤;浊者施泄体外,故《内经》有“肾者胃之关”之喻,后世更比喻为“肾如一身巩固之关”。肾关之“开”表现于津液的蒸腾气化,三焦决渎畅利,肾阳虚衰,气化不足,则湿浊内生,三焦壅塞,使“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变而为上焦阴霾弥漫,肺失治节,痰浊泛溢肌肤,蔽障神明,中焦生机日乏,脾失斡旋,清浊交混,下焦通调失司,邪浊阻渎,导致关格,水肿,便秘,癃闭等一系列因虚致闭之证。肾关之“合”表现于对津液精血、胎孕的固摄。精气虚衰而失藏聚,则仓廪不藏,水泉不止,精关不固,门户不约,而致飧泄、遗溺、失精、滑胎、崩漏等一系列滑脱之证。

  肾气的开合正常与否,取决于肾阴肾阳的平衡协调,“阴阳和则出入有常’,保持体内的相对稳定,开而不过,合不致闭。反之,“阴阳病则启闭无序”。

  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合,阳太盛则关门不闭、水无底止而为消渴,阴太盛则关门常合,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反之,阳虚火败,收摄无主,阴竭水枯、干涸不行则变证蜂起,病出多歧,或为湿浊壅塞、泛溢表里,或为精血内乏,癸损及乙。甚至阳气不秘,阴气不升,阴阳离绝。故调节肾气开合,即在于调整整体阴阳消长之机。

  4、肾与五脏调节

  肾司五脏之精,气化之源。脏腑功能不同决定着元气在局部的不同表现特点,元气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是本与标的关系,五脏证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精固则生生不息,气充则揆度有常。反之,则五脏互相克制,诸病之所由生。其中,肾阴肾阳是整体阴阳的根本或基础,其偏盛偏衰亦足以反映整体阴阳综合的动态倾向。

  肺肾主司气的升降出入,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人之宗气,下走息道,下注气街。肺上皮毛而居上焦,肾主精髓而在下焦,精升化气,气降归精天地交通,呼吸乃和,肾为封藏之本,仰吸肺气下行正是肾之精气蛰藏功能决定的。故曰:肺为气之中,肾为气之。若元海竭则诸气皆逆,气促喘急,治疗唯以收摄固真,上病实下为大法。

  脾肾各主后天先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脾土之健运,赖命火之蒸煦,是以”花萼之荣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

  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司相火。生理上肾水肝木、母子相生,肾肝精血充盈则龙潜海底,雷藏泽中。病理上,水亏不能涵木,则虚风上旋,变化莫测。临床上,中风之成,多因真元受戕、精血亏耗、积损颓败、木少滋荣。脏腑阴阳偏倾,气血逆乱,升降之机被抑,从而产生了气逆、血瘀、痰生、湿蕴、火升诸种变化,形成了中风病机标实的一面。治疗上,肝肾同治,伐木之干,水赖以安,壮水之源,木赖以荣。

  心主神明。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概括于心肾间的生理关系。肾为元阳之根,肾阳是心阳的基础,肾为精血之海,肾阴是心阴的基础。“心藏神”,神为生命活动的征象,以阳为用,“凡变化必著于神明,而神明必根于阳气”,心火如离照当空,宣明于上,皆赖命火如泉源之温,涵蓄于下。命火衰微,则神怯昏暝,形志颓残,邪热扰心,则神乱癫狂。“心藏脉、脉舍神”,神自精气而生,血者精之所成。心能藏神,由于其能主血。精化气,气归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灵。阴精不固,宗气上浮,则怔仲惕息,神机不灵,五液下亏,心火上炽,则惊悸不寐,神不安舍。临床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

  总之,“各脏皆禀承于肾,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按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肾脏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因此,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发掘和探讨,扬中医独特理论体系之长,并就某一理沦进行深入研究,则有利于促进中医学术的长足发展。实践证明,阐发肾脏对整体阴阳盛衰的主导影响,以调动人体内部固有的调节能力,抵御病邪,以为呼吸、心血管、血液、泌尿、消化、肿瘤、内分泌等各个系统中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