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津沽名医 >> 我院专家
刘嘉企

  刘嘉企,生1937年,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1977年再度毕业于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中医研究班,其间深得国内顶尖名流亲临教诲,收益匪浅。从事医教研工作40余年,曾任国家医疗保险药品评审专家咨询组成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医研究所筹建组组长,《天津中医》杂志编辑部主任、常务编委,天津中医一附院最高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思想

  刘氏专攻中医经典《伤寒论》,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遵循理、法、方的紧凑与配合,突出“师其法不拘其方”、“有板方无板病”,对“六腑以通为用”有独到见解。在治疗心肺与老年病、肝胆疾病颇有专长。尤其善治脾胃病,有其独到之处。

  学术专长

  (一)温脾清胃,燥湿各宜

  脾与胃虽均属中土,但脾为阴土,胃为燥土,两者一阴一阳,燥湿相济。如若脾胃任何一方出现症变,则阴凝之湿邪损伤脾阳则脾病湿,火热之燥邪耗伤胃阴则胃病燥。当脾受湿困,胃为燥扰之际,应予苦辛通降法以燥脾清胃,是为反治常法,符合脾喜温燥,胃喜凉润的特性。所谓苦辛通降法就是以苦寒药与辛温药组合,利用它们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温脾,一清胃,寄开与泻,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性能,籍以开结降逆,散邪泻热的一种治法。如此苦寒与辛温同用,虽寒而不伤脾阳,虽温而不耗胃阴,太阴脾土,得阳使运;阳明灶土,得阴自安。最终脾湿运,胃热消,中焦气机通畅,轻阳得升,浊阴能降,枢机运转如常,而诸恙自除。苦辛通降法以苦寒之黄连、黄芩与辛温之干姜、半夏为首选药,黄连喂极苦,性极寒,苦能燥湿,寒则清热,功善清湿热,泻实火;干姜味大辛,性大热,辛能宣开,热则去寒,功善振奋中阳,通脉救逆。黄连得干姜,则清邪热而不伤脾阳,虽寒而无阴凝之弊;干姜得黄连,则逐寒而不伤胃阴,虽热而无燎原之虑。总之,黄连、干姜同用,温脾清胃,并行不浡,各得其所,尤善治疗杂病之寒热错杂证。

  (二)寓升于降,寓降于升

  脾与胃同居中焦,生理上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因饮食失节,温凉失调,饥饱失常,或因饮食生冷油腻之物,伤及胃腹,致胃气不降,上逆则为嗳气呕恶等;或因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停痰留饮,积于中腕,可发为痰饮一证。故《吴医会讲》云“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在治疗单纯的、较轻的、初起的脾胃病时,治脾应九升一降,寓降于升;治胃应九降一升,寓升于降,这样方能升降不息而脾健胃和,《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胃气不降治法》云:“凡胃气不降之病,——为其郁也,是以重用赭石以引胃气下行——用柴胡者,因人身之气化左宜升,右宜降,但重用镇降之药,恐有妨于气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还其气化之常也。”这也是寓升于降的具体体现。

  (三)治宜通补,切忌填补

  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有病后每多实证,这一点不仅体现于“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杂病,时病也有“实则阳明”之说。故治胃时,宜“以通为补”。即使胃虚采取“虚则补之”的手段时,也宜通补,切忌填补,正如叶天士谓“阳明胃腹,通补为宜”。运用通补法选方用药时,要求药物的性能有去有守,动静结合,功效上要有通有补,邪正兼顾,最终方能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的目的。

  如治中阳不振之黄芪健中汤,将有流动性的桂枝、生姜与有滋补功能的黄芪、白芍、甘草、饴糖配伍,就很有代表性。李东垣调中益气汤取木香、陈皮也是此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兼职任教、带教天津中医院校、天津市西学中班、天津市伤寒提高班、天津职工医学院、天津国际中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界研究生班等。20世纪90年代,赴东欧、南斯拉夫、香港特区进行医疗及讲学。发表论文“从黄疸论治肝炎”,效“法”举隅,试析《伤寒论》之辨证与辨病——探讨“辨证论治”的内涵,试述“蓄水”,如何看待《伤寒论》等,逾10篇。合著出版医学专著《中医内科》(中日文版)、“中医学解难(内科分册)”、《中老年病临床研究》(纳入北京医学文库)、《中华明医名家创新大典》等多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