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理论探讨
“顺应”思想指导医院文化建设——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于铁成

  与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于铁成交谈是一种享受。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贴切的例子阐释了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中医自身文化发展的特点、中西医学的差异以及运用中医“顺应”思想指导医院文化建设等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中医学是科学,但更是一种文化,是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于铁成认为,将中医自身文化融入到医疗服务中去,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是中医院发展的方向。

  他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医学产生于古代,孕育于传统文化土壤,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和传统文化烙印。“医者,意也”典型反映了中医思维这一特质,形成了以“体验”和“感悟”为主的人文方法。他举例说,古代大禹治水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按照五行中“水曰润下”的特性,疏导洪水下行因势利导而成。从这里可以看出“顺应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这种文化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处处体现着“人与天地相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对自然规律要“顺者昌”,否则将“逆者亡”。如中医的脏象学说,将人体五脏六腑比附五行,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要求人们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疗都要顺应脏腑特性。

  中医学在治疗上也反复强调因势利导。因为面对的患者不是单独的个体的人,而是与自然、社会、群体相关的一个整体的人。从自然、社会、群体等多维的角度来研究人体生命,强调要与人自身所处的环境相顺应,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人文特色。

  中医特色体现传统文化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中医院要姓“中”,要发扬中医特色,而中医的特色究竟表现在哪里?于铁成认为,中医的特色就表现在其浓厚的中国文化味。中医学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这是中医的特色之所在,也是中西医学差异的本质。

  中医的理论概念和范畴多为人文概念和范畴,基本上是从文化、哲学中借用或移植而来的。中医除了应用气、阴阳、五行等自然哲学理论来建构理论体系外,还借助人们所熟知的社会文化概念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反映药物类别的上、中、下品;反映治疗原则的滋水涵木、培土生金;反映病理的水火未济、子盗母气、木火刑金;反映脏腑功能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药物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等。

  中医遣方用药是医生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体现着一种文化的积淀。传统的“五味”理论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伤寒论》中的首方“桂枝汤”,由桂枝(味辛甘)、芍药(味酸)、甘草(味甘)、生姜(味辛)、大枣(味甘)组成,按照《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原理,酸与甘一阴一阳,起到了调和营卫的作用。中医在处方时的思维基础是在人体出现阴阳失衡的时候,怎样通过药物的四气五味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即如《内经》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一首好的处方,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有着很高的艺术品位,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中西医学的两个不同

  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医学和发源于黄河长江的中国医学是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从宇宙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人体生命,西医用解析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生命的微观构造。于铁成认为,二者之争一是角度不同,二是标尺不同。

  于铁成拿一个杯子举例说,坐在不同方向的两个人分别代表中西医学,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看这个杯子,描述肯定不同,但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到杯子的另一面就否定对方的描述,或者说对方的观点不客观、不科学。在目前生命科学发展的情况下,中西医学还很难判断孰是孰非,因为二者都还没有真正揭开生命之谜。

  西医进入中国之后,一些人用西医理论来审视中医理论是否科学,用西药标准来衡量中药是否客观,特别在中医现代化研究过程中,一种倾向是把本属人文文化的内容当作科学文化的内容去研究,带来了中医科研工作的盲目和混乱。如今对方剂的研究,往往也是验证某个方子对某个病的效果,从总体思路上已经偏离了中医处方原有的意义,更没有了中医文化的味道,依然是应用西医科学技术的标准、理论、方法来衡量、检验中医的结果。

  中医科研不应排斥对现代技术和仪器的使用,中医更应该沿着自己宏观研究的思路运用现代技术和仪器。现代技术和仪器并不是西医的专利,但是不能在使用这些技术和仪器时,改变自身原来的视角。中医学不能成为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验证和改造的对象。

  于铁成说,在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中医学理论,从文化基因上看,它有存在的理由和向前发展的巨大潜能,而且代表着当今科学拓展的方向。为什么在20世纪出现的一些新型学科,如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复杂性非线形哲学中都能找到中医理论的影子?这绝不是偶然的。所以,中医和西医如果都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之路发展下去,很可能会有殊途同归的结果。

  医院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

  于铁成认为,就医院文化而言,包含了三个层面,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人际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精神文化是重中之重。

  物质文化指医院的物质条件,如大楼、设施装备等体现一所医院的外在形象。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医院也要挖掘潜力,与时俱进。不是追求大楼的气派与豪华、设备的精良与先进,而是注重以人为本,为患者和员工提供优雅、舒适、方便的就医和办公环境。

  人际文化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对患者要体现“一切为患者,为患者一切,为一切患者”的服务理念,在就医流程、护理模式、病人信访、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推行人性化服务。对职工要加强联系与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保护他们的实际利益,完善和修订有关规章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自由的生存空间。

  精神文化一方面包括办院理念、院训、院风等,另一方面是指员工的信仰、价值取向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要重温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提高职业道德和整体素质;开展价值观大讨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文明教育和制定行为规范,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同时,提倡“敏而求思,勤奋好学”,鼓励争创特色,打造名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增强医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于铁成强调,以“顺应”思想指导医院文化建设是重要一环。抓医院文化建设,就要顺应事物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顺应人民群众需求,而这一切,恰恰与继承和发展中医自身文化息息相关。

  本报记者周颖、驻地记者苏晓华(原载于2005年4月11日《中国中医药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