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最新文章
“天津针”展津门杏苑风采

宣传处     苏晓华   韩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于1954年,一大批悬壶津门,名噪京津的中医名家汇集该院,成为天津开设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现已成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国际急救网络医院、亚洲紧急救援中心(AEA)指定医院、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天津市十佳医院,同时,又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和全国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国中医急症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天津市针灸研究所所在地。2008年,该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的示范单位。同时,该院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研究中风病、冠心病的基地建设单位,名列16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榜首。被海内外誉为“天津针”的针灸是该院最大的医疗特色。该院以发挥中医优势、突出针灸特色、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拥有现代医学优势学科为宗旨,坚持突出“五专”优势,坚持以临床研究为重点,形成以针灸学科为龙头,肾内科、儿科、急症和心内、肿瘤、骨伤、推拿等学科全面发展的格局,成为津门杏苑一朵绚丽的奇葩。

  目前,医院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定编病床1300张,日均住院病人保持在1700人次以上,日均门诊量达5000余人次,年门诊量连续20年超百万人次,年病床使用率连续15年超100%。该院现有职工170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35人,高级技术职称748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3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3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人员273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113人。

  该院设有针灸部、心内科、肿瘤科、风湿科、血液科、肾内科、肝胆科、消化科、呼吸科、痛风科、普内科、心身中心、内分泌代谢中心、中医外科、乳腺外科、急救外科、脑外科、急症部、儿科、骨伤科、推拿科、康复科、眼科、妇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口腔科、麻醉科、营养科、药剂部、检验科、病理科、功能检查科、放射科等35个临床技术科室,设有103个专病门诊,设ICU病房、外宾病房和24个住院病区,拥有核磁共振、螺旋CT、人工肾、全自动生化仪、彩超、脑超、纤维内窥镜和中心监护系统现代医疗仪器设备千余台(架)。

  发挥优势  建设中风病、冠心病两个临床研究基地

  建设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制定和完善中医药诊疗标准体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重大决策。该院在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团队。以中风病、冠心病等病种为切入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医自身规律,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解决中医临床研究中共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显著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形成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和规范,建立和完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体系。

  针灸推拿学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石学敏院士和韩景献教授。针灸推拿学科设针灸病床600张,推拿病床150张,病床使用率超过110%,日均门诊量达1800人次以上,先后在全国36家中医机构设立了针灸分中心。针灸学科目前已形成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研究、针刺的规范化研究和针刺治疗脑病作用机理研究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及合并症上取得突出疗效,开展了针刺手法量学研究,形成“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重点推广项目。在开展中医药抗衰老的临床及实验中提出“三焦气化失常”导致衰老的新理论,应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症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发表了SCI收录论文15篇,受到国内外专家广泛关注。

  中医内科学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设有病床500张,在学科带头人张伯礼院士带领下,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在心血管、脑病、肾病、呼吸和肿瘤疾病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心内科在应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方面提出“脾肾气虚、痰瘀互结”病机理论,应用“痰瘀并治”的治则,制定心衰分期辨治方案,建立了中医冠心病单元诊治平台,开展中医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循证研究,力争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理论研究和诊疗技术上有所创新。

  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中医药文化建设形成新亮点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该院提出了“发展事业、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办院理念,成为30余年来建设发展的核心理念,着力打造“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的“五专”优势,同时,高举中医药特色这面大旗,全面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形成了医院文化与医教研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医院领导班子提出“科技兴院是主线,经济管理是手段,礼遇人才是根本,领导集团是关键”的医院管理新理念,在医疗服务中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向着“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院”的总体目标而努力。

  多年来,为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该院专门成立了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在门诊部建设文化墙,设计开放式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展区,通过由医学专家、学术成就、典故著作等构成的历史画卷让人们感受到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出版《沽上中医》医院文化书籍。开辟通俗易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健康教育专栏,并充分利用听觉效应让患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使患者从就医环境、诊疗方式、服务态度上感受中医的独到之处,领略中华五千年古老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研究室”和该院“国医堂”相继揭牌,为发展中医事业,传承学术思想,继承学术经验,开展中医“治未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国医堂自开诊共接治病人2万余人次。2008年5月,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重点单位第二次会议在该院召开,对该院中医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该院作为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的示范单位。

  重视学科建设  专家梯队名播海内外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针灸学科为龙头,涌现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新一代中医专家,形成一大批中医药特色鲜明、中医诊疗优势突出的特色专科和特色专病。目前,该院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0个天津市重点专科;1个天津市重点专病。

  石学敏院士是著名针灸学专家,针灸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等职。他率先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石学敏院士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和“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规范了针刺治疗中风的操作手法,制定了针刺治疗中风病各期及后遗症、并发症等的一整套完整的诊治规范,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救治体系,提高了中风病的临床疗效,降低了中风病后遗症的致残率,为针灸治疗中风病开辟了新途径。“醒脑开窍针刺法”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国家科技部推广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医药推广项目之一,“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08年,石学敏院士被卫生部聘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专家。

  张伯礼院士是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中医内科学带头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他在国内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证治方案;创建脑脊液药理学方法。首次明确中风先兆症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张伯礼院士多年来承担了国家“七五”至“十五”重大攻关等项目40余项,先后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两个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总专家组成员。参加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主持和参加起草了全国《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等文件,多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开拓了中医工程学研究新领域。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韩景献教授临床擅长治疗老年期痴呆等疑难病症。1993年,他从日本引进快速老化小白鼠(SAM),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针刺抗衰老研究,提出了“三焦气化失常”相关学说,创立了“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治疗老年期痴呆,提出全新的“钙离子重新分布学说”,为中医老年病学的研究寻找到契合点,确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在我国针刺抗衰老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此外,黄文政、马融、赵建国、张军平、王舒、杜元灏、刘新桥、贾英杰等专家在中医药治疗肾病、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良恶性肿瘤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领先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专家梯队。

  突出五专特色  形成中医诊疗特色鲜明专科优势

  该院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一马当先,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一大批中医药特色鲜明、中医诊疗优势突出的特色专科和特色专病,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信赖。该院在专科专病建设中,注重突出“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五专”优势。

  针灸学科在针刺治疗中风、老年期痴呆,中医治疗冠心病、颈椎病、糖尿病、肾病、血液病、肿瘤、风湿、小儿癫痫、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足坏疽,推拿治疗脊柱病等专病研究临床疗效确切,特别是针刺治疗中风、老年期痴呆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内科各三级学科以应用中医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治疗呼吸、消化、肝胆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病、抑郁症等疾病为特长。儿科以中医药治疗儿童常见病及癫痫、心肌炎、肾病等为特色,在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系疾病、小儿心系疾病、小儿肾及免疫相关疾病等方面形成优势。急症部以心、肺、脑血管疾病为主要临床研究方向,建立了具有“中西结合、针药结合、内外结合”特色的急诊救治模式,危急重症和疑难疾病收治率达到68%。推拿科在应用“推拿综合分期”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取得良好疗效。此外,该院开设特色诊疗技术项目28项,研发院内制剂130种,制定单病种诊疗常规609项,中医药使用率达到85.2%。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收治率68%,对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等急危重症具有较强的中西医结合救治能力。

  坚持走“科技兴院,院兴科技”之路  医教研工作取得新成就

  该院始终坚持走“科技兴院,院兴科技”之路,坚持高起点、多学科协作、临床与基础同步的科研思路,形成强大的专家团队,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平台。目前,拥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教学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意大利卫生部共建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初具规模,具备了承担高级别课题的能力。

  针灸推拿学科在针刺治疗中风病、老年期痴呆、痛证、针刺量化,经穴的化学基础及其作用原理,推拿治疗脊柱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1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0余项。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49项,总经费2181.8万元,创立了实验针灸学,建立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实验教学中心。近5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8项,其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中医内科学科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肿瘤、血液病、风湿免疫病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中医儿科学科在小儿癫痫、病毒性心肌炎、肾病、呼吸道疾病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先后承担了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270项。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3项。近5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2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二等奖20项。此外,该院将取得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按照GMP标准兴建了现代化制药厂生产的“丹芪偏瘫胶囊”、“中风丸”、“651丸”和“降脂软脉灵”等中药制剂疗效独特,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

  该院在学术研究中,拥有浓郁的底蕴和实力。目前,该院担任全国一级学会副会长2人,二级学会主委5人次,三级学会主委17人,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68人次。石学敏院士是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张伯礼院士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两个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针灸学会的2个二级分会和5个三级分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1个二级分会以及天津市针灸学会的2个三级学会均挂靠在该院,拥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弘扬祖国医学  为中医药走出国门作出贡献

  该院的涉外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一直保持着良好势头。先后与日本、韩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瑞士等40余个国家建立有医疗合作关系,进行广泛医疗合作学术交流,承担国内外进修生培训,同美国、日本医疗机构结成友好医院,先后有医护技600余人赴美、日、德、英、韩等20余国家讲学和学术交流。派往各国进行海外医疗和学术交流的知名专家达824人次。先后收治20余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住院患者2671人次,门诊17154人次。与美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针灸治疗中风患者协议,成批次接受来自欧美、大洋洲患者来院接受传统中医药综合治疗。与日本京都大学及SAM学会合作开展“针刺抗衰老的研究”,与日本北里大学合作开展“针刺的脑机制研究”,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合作进行“针刺治疗痛证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目前正在与法国Geneset公司合作,开展“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分子机制研究”,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开展针灸中医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德国合作建立针灸医疗中心,与法国合作开展中医针灸、推拿医疗。

  津门故里,春回大地,在“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天津之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乘着春风走进千家万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风病、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为重点,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实现医院全方位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认真继承、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久的将来,总建筑面积49100平方米的中国针灸大厦将拔地而起。走创新之路,干创新之事,团结拼搏,奋勇争先,为实现医院第三次腾飞再创新的辉煌。(本文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5月28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